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與人思維差異的六個層面

人與人思維差異的六個層面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0 02:28:03

人與人思維差異的六個層面?如果一個人,手拿一個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選擇是做什麼?,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與人思維差異的六個層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與人思維差異的六個層面(人與人最大的差距)1

人與人思維差異的六個層面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讀好書欄目《遇見》
聽過這麼一句話:
人的思維是有層次的。你眼下的難題,往往需要提升一個思維層次來解決。
生活、工作、感情...如果你正有難題解不開,不妨讀讀這本《拆掉思維裡的牆》

在一次交流會上,作家古典問了在座所有人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手拿一個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選擇是做什麼?

有人說應該去裝水;有人說應該去分享給别人;有人說應該分析一下怎麼用最好的方式利用水。
而古典卻微微一笑:
“一個人手裡拿着水杯,他應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沒有必然關系。”
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這樣一個水杯。
那就是我們不易察覺,又極易犯下的思維陷阱。
它們就像一道無形之牆,阻礙了原本思維的暢通,讓你看不清内心。
因此,不斷升級認知,打破思維壁壘,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裡,古典就點出了三條生活中常見的思維陷阱,并給出轉變心智的方法。

讀懂這幾點,你的人生或許會通暢許多。


拆掉“穩定”之牆,拒做安全感的奴隸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繼續深造可以讓我的履曆更漂亮,提高就業競争力,但是現在做同樣選擇的人太多,我考上的幾率太低了。”
“大城市的就業崗位廣,發展機會多,但是我怎麼努力也安不起家,去了也遲早要回老家。”
“最近有個很好的工作機會,可是我能力一般、要新學的東西也很多,我一定做好不好。”
有以上這些想法的人,其實往往都是被安全感囚禁的人。
他們習慣用一個“是的,但是……”的口頭禅,給思維設下各種限制,把自己封鎖在狹小的成長空間裡,害怕改變,拒絕嘗試,最終淪為安全感的奴隸。
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就講述了一個關于“安全感”的故事:
以奶酪為食的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哼哼、唧唧,在某一天發現他們的奶酪不見後,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嗅嗅反應敏銳,迅速做出思維轉變,接受奶酪不見了的事實;
匆匆立馬行動,出發尋找新奶酪;
哼哼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極後,也開始慢慢轉變思想,接受現實和積極行動;
唧唧則是永遠陷入在“奶酪不見了”的悲傷中,自怨自艾、萎靡不振。
故事裡的這個“奶酪”,隐喻的其實是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的某種東西:

比如個人的競争力、職場的變現力,被愛的幸福感等等。

當我們發現它們消失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而淪為安全感奴隸的人,就會像唧唧一樣,不願接受,不敢改變,畫地為牢,圈鎖自己。


獵豹移動CEO傅盛說得好:
我認為安全感的本質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險,敢于面對困難。

有時候,打敗我們的,往往不是外界的壓力,而是内心的恐懼。
往往隻要你邁出小小的第一步,就會發現:
事情并沒有你想象得那麼糟糕,困難也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大。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裡,唯有不斷更新、持續學習,才能擁有真正的安全感。



拆掉“畏懼”之牆,莫成“沒興趣”的弱者

你是否曾經因為猶豫、糾結錯過很好的機會?
或許是一份難得的感情、一個突破自己的挑戰;
又或許是一個能夠讓生活跟現在截然不同的選擇。
時過境遷再想起,隻能用“不感興趣”“沒有緣分”來安慰自己。

《人生第一次》裡有句話我很喜歡:“隻有當你再也不想嘗試了,你才算失敗。”
很多人常常把失敗歸結于自己不擅長,但其實真正的失敗其實是害怕失敗,比如假裝自己沒興趣而拒絕嘗試。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她先是給學生們看一個非常有趣的黑洞科普視頻,絕大多數學生都産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接着,她又讓學生讀一篇很難的黑洞科學文章。
結果許多原本宣稱自己對黑洞感興趣的學生,立馬改口說自己沒興趣了。

其實,這正是大部分人都會存在的畏懼心理:

我們常常在一開始對某種事物表露出興趣,可一旦發現需要耗費精力去學習研究時,就會以“沒興趣”來推脫,不願嘗試,拒絕挑戰。


《拆掉思維裡的牆》書上說:

當一個人面對新事物覺得無力投入,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時,他們就會表現出對新事物的漠不關心。

你有沒有對某種事物說“沒興趣”的時候?
如果有,那請你認真地提問自己的心:“我是真的沒興趣,還是我害怕失敗?”
電影《外太空的莫紮特》裡任小天,喜歡天文,卻被爸爸逼着練鋼琴。
學琴八年的他,心裡對天文的熱愛與好奇,卻從不消減。
于是,爸爸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他參加鋼琴比賽能進入決賽的話,就同意他不再練琴。
最終,任小天不僅獲得比賽一等獎,還拿到高等音樂學府的錄取通知書。
可即便獲得了如此耀眼的成績,他對鋼琴依舊沒有半分興趣,還是堅定地選擇了研究天文。
也就是說,當一項事物讓你榮譽加身,可你依舊喜歡不來,這種情況才是真的“沒興趣”。
作家李尚龍做過這樣的總結:

失敗的痛苦遠遠不如怯懦的痛苦,怯懦帶來的痛苦是持續的,而失敗帶來的痛苦會随着反思和解決問題而消失。

生活裡沒有永遠的失敗,隻有不敢開始的懦弱。


人生不過短短三萬多天。
任何事情,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你隻有行動起來,想要的生活才會奔你而來。



拆掉“迷茫”之牆,慎選“有意義”的人生

古典老師在做職業咨詢的時候,經常被問到這些問題:
“你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我能熱愛一生的事?”“什麼是我最獨特的天賦和熱情?”
而他的回答是:“就從做點你覺得有意思的事開始吧!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為什麼不是做有意義的事呢?
心理學中提到,人有“内在動機”“外在動機”
内在動機是我們因為喜歡,才去做一件事;
外在動機,則是我們會因為某個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個行為。
有意義的事對你來說,一定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你喜歡、樂意的。
而當你去做内心感興趣的事,你的學習主動性會更強,行動阻力會更小,那麼最終的效果自然會更佳。
胡适先生在赴美留學之前,哥哥極力要他學鐵路。
可當時,年輕的胡适對路礦這方面并不感興趣,他喜歡與朋友們讨論文學問題。
但為了不辜負兄長的期望,他最後妥協,決定選讀既能減輕家裡經濟負擔,又能報國的農科。
直到有一次,老師要求他們做蘋果分類的作業。
美國同學都是農家子弟,對于蘋果的普通名稱一看便知,所以作業做得又快又好。
而胡适跟另一個中國學生,花了兩小時半,隻分類了二十個蘋果,而且大部分是錯的。
那天晚上,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職業規劃:
“我花了兩小時半的時間,究竟是在幹什麼?中國連蘋果種子都沒有,我學它什麼用處?自己的性情不相近,幹嗎學這個?”
思慮再三,胡适決定抛棄這種帶着他人期望的,有意義的人生,而是遵從自己内心的選擇,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餘生。
不久,他便離開農科,轉而投向自己喜愛的文學領域,并最終取得了非凡成就。

周國平說:

“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要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
學習也好、工作也罷,熱情永遠是人生最好的助推劑。
人生在世,要麼去抛開一切束縛,做你真正喜歡的事。
要麼就要學會從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不斷發現熱愛和樂趣。
唯有如此,才不會在日複一日煎熬和懊喪中喪失熱忱、停止生長。

寫在最後

古典老師說:
“對于個人發展的差異之問,在這個階段,我會說,看清人生真相,做聰明的努力,為自己負全責。”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不知不覺地形成自己的底層思維。
但過去階段的思維方式,不一定适用于當下的你。
正如我們不能用學生時代的思維來适應職場生活,也無法用20 的人生經驗來指導30 、40 的自己。
跳出現有的認知框架,不斷打破思維的局限,才能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