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莊子秋水篇原文翻譯

莊子秋水篇原文翻譯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21:05:26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讨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 [16]

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這個長長的對話根據所問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個片斷,至“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是第二個片斷,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說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總體的無窮性所影響。至“約分之至也”是第三個片斷,緊承前一對話,進一步說明認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論”,“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個片斷,從事物的相對性出發,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貴賤都不是絕對的,因而最終是不應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個片斷,從“萬物一齊”、“道無終始”的觀點出發,指出人們認知外物必将無所作為,隻能等待它們的“自化”。至“反要而語極”是第六個片斷,透過為什麼要看重“道”的談話,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曉事理,就能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至“是謂反其真”是第七個片斷,即河神與海神談話的最後一部分,提出了返歸本真的主張,即不以人為毀滅天然,把“自化”的觀點又推進了一步。

後一部分分别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各不關聯,跟前一部分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也沒有任何結構關系上的聯系,對全篇主題的表達幫助也不甚大,似有遊離之嫌。

本篇強調了認識事物的複雜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對性和認知過程的變異性,指出了認知之不易和準确判斷的困難。



河伯與北海

莊子秋水篇原文翻譯(莊子賞析外篇秋水)1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節漲起來了 ,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直流的水暢通無阻,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在這個情況下河伯高興地自得其樂,認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裡。河伯順着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在這個時候河伯轉變了原來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對海神若仰首慨歎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況且我曾聽說有人認為孔子的見聞淺陋,伯夷的道義微不足道,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廣闊無邊,我如果不是來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北海神若說:“對井裡的青蛙不能夠與它談論關于大海的事情,是因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蟲子不能夠與它談論關于冰雪的事情,是因為它被生存的時令所限制;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道理的問題,是因為他的眼界受着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流出來,看到大海後,才知道你的不足,這就可以與你談論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什麼時候停止,可大海卻不會滿溢出來;海底的尾闾洩漏海水,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停止,但海水卻不曾減少;海水不因季節的變化而有所增減,也不因水災旱災而受影響。這說明了它的容量超過長江、黃河的容量,不可計數。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誇耀,因為自從天地之間生成形态,從那裡汲取陰陽之氣,我在天地裡面,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樣,正感覺自己見到的太少,又哪裡還能自傲呢?計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間,不像小小的蟻穴在巨大的水澤裡嗎?計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細小的米粒在大糧倉中嗎?人們用“萬”這個數字來稱呼物類,人不過占其中之一;人類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長的地方,車船所通達的地方都有人,每人隻是占其中的一個;這表明人與萬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馬體上嗎?五帝所連續統治的,三王所争奪的,仁人所擔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賢人所勞碌的,全不過如此而已。伯夷以辭讓君王位置而博得名聲,孔子以談論天下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誇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漲而自滿一樣嗎?”

河伯說:“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是無窮無盡的,時間是沒有終點的,得與失的禀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固定。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于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并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隻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禀分是沒有定規的;明了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說:“世間議論的人們總是說:‘最細小的東西沒有形體可尋,最巨大的東西不可限定範圍’。這樣的話是真實可信的嗎?”

海神回答:“從細小的角度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全面,從巨大的角度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真切。精細,是小中之小;龐大,是大中之大;不過大小雖有不同卻各有各的合宜之處。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勢。所謂精細與粗大,僅限于有形的東西,至于沒有形體的事物,是不能用計算數量的辦法來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範圍的東西,更不是用數量能夠精确計算的。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内在實質。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細和粗淺的範圍了。所以修養高尚者的行動,不會出于對人的傷害,也不會贊賞給人以仁慈和恩惠;無論幹什麼都不是為了私利,也不會輕視從事守門差役之類的人。無論什麼财物都不去争奪,也不推重謙和與辭讓;凡事從不借助他人的力氣,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時也不鄙夷貪婪與污穢;行動與世俗不同,但不主張邪僻乖異;行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為卑賤;人世間的所謂高官厚祿不足以作為勸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恥;知道是與非的界線不能清楚地劃分,也懂得細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聽人說:‘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于世,修養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甯寂的人能夠忘卻自己’。這就是約束自己而達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說:“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從何處來區分它們的貴賤?又怎麼來區别它們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别。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為貴而又以他物為賤。拿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别來看,順着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大的,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順着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小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别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來看,順着物體所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順着物體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可知東與西的方向對立相反卻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确定。從人們對事物的趨向來看,順着各種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對的;順着各種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不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錯的;知曉唐堯和夏桀都自以為正确又相互否定對方,而人們的趨向與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當年唐堯、虞舜禅讓而稱帝,宰相子之與燕王哙禅讓而燕國幾乎滅亡;商湯、周武王都争奪天下而成為帝王,白公勝争奪王位卻遭緻殺身。由此看來,争鬥與禅讓的禮制,唐堯與夏桀的作法,認可還是鄙夷都會因時而異,不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不變的規律。棟梁之材可以用來沖擊敵城,卻不可以用來堵塞洞穴,說的是器物的用處不一樣。駿馬良駒一天奔馳上千裡,捕捉老鼠卻不如野貓與黃鼠狼,說的是技能不一樣。貓頭鷹夜裡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細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睜大眼睛也看不見高大的山丘,說的是禀性不一樣。所以說:怎麼隻看重對的一面而忽略不對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亂呢?這是因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萬物自身的實情。這就像是重視天而輕視地、重視陰而輕視陽,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還是要談論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騙!遠古帝王的禅讓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繼承也各不一樣。不合時代、背逆世俗的人,稱他叫篡逆之徒;合于時代、順應世俗的人,稱他叫高義之士。沉默下來吧,河神!你怎麼會懂得萬物間貴賤的門庭和大小的流别!”

河神說:“既然這樣,那麼我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我将怎樣推辭或接納、趨就或舍棄,我終究将怎麼辦?”

海神回答:“用道的觀點來觀察,什麼是貴什麼是賤,這可稱之為循環往複;不必束縛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違礙。什麼是少什麼是多,這可稱之為更替續延;不要偏執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緻。端莊、威嚴的樣子像是一國的國君,确實沒有一點兒偏私的恩惠;優遊自得的樣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實沒有任何偏私的賜福;浩瀚周遍的樣子像是通達四方而又曠遠無窮,确實沒有什麼區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萬物,難道誰專門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護?這就稱作不偏執于事物的任何一個方面。宇宙萬物本是渾同齊一的,誰優誰劣呢?大道沒有終結和起始,萬物卻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時的成功。時而空虛時而充實,萬物從不固守于某一不變的形态。歲月不可以挽留,時間從不會停息,消退、生長、充實、空虛,宇宙萬物終結便又有了開始。這樣也就可以談論大道的準則,評說萬物的道理了。萬物的生長,像是馬兒飛奔像是馬車疾行,沒有什麼舉動不在變化,沒有什麼時刻不在遷移。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變化!”

河神說:“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還要那麼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白應變,明白應變的人定然不會因為外物而損傷自己。道德修養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燒灼他們,洪水不能沉溺他們,嚴寒酷暑不能侵擾他們,飛禽走獸不能傷害他們。不是說他們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擾和禽獸的傷害而能幸免,而是說他們明察安危,安于禍福,慎處離棄與追求,因而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傷害他們。所以說:“天然蘊含于内裡,人為顯露于外在,高尚的修養則順應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規律,居處于自得的環境,徘徊不定,屈伸無常,也就返歸大道的要沖而可談論至極的道理。”

河神說:“什麼是天然?什麼又是人為?”

海神回答:“牛馬生就四隻腳,這就叫天然;用馬絡套住馬頭,用牛鼻绾穿過牛鼻,這就叫人為。所以說,不要用人為去毀滅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為去毀滅自然的禀性,不要為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蛇與風

獨腳的夔羨慕多腳的蚿,多腳的蚿羨慕無腳的蛇,無腳的蛇羨慕無形的風,無形的風羨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羨慕内在的心靈。

夔對蚿說:“我依靠一隻腳跳躍而行,沒有誰再比我簡便的了。現在你使用上萬隻腳行走,竟是怎麼樣的呢?”蚿說:“不對哩。你沒有看見那吐唾沫的情形嗎?噴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霧滴,混雜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數計。如今我啟動我天生的機能而行走,不過我也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這樣。”

蚿對蛇說:“我用衆多的腳行走反倒不如你沒有腳,這是為什麼呢?”蛇說:“仰賴天生的機能而行動,怎麼可以改變呢?我哪裡用得着腳呢!”

蛇對風說:“我啟動我的脊柱和腰脅而行走,還是像有足而行的樣子。如今你呼呼地從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駕臨南海,卻沒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迹,這是為什麼呢?”風說:“是的,我呼呼地從北海來到南海。可是人們用手來阻擋我而我并不能吹斷手指,人們用腿腳來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斷腿腳。即使這樣,折斷大樹、掀翻高大的房屋,卻又隻有我能夠做到,而這就是細小的方面不求勝利而求獲得大的勝利。獲取大的勝利,隻有聖人才能做到。”

孔子與子路

孔子周遊到匡地,宋國人一層又一層地包圍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彈琴誦讀。子路入内見孔子說:“先生如此歡心是為什麼呢?”孔子說:“來,我告訴你!我違忌困窘蔽塞已經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終不能免除,這是命運啊。我尋求通達也已經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終未能達到,這是時運啊。當堯、舜的時代,天下沒有一個困頓潦倒的人,并非因為他們都才智超人;當桀、纣的時代,天下沒有一個通達的人,并非因為他們都才智低下。這都是時運所造成的。在水裡活動而不躲避蛟龍的,乃是漁夫的勇敢;在陸上活動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獵人的勇敢;刀劍交錯地橫于眼前,看待死亡猶如生還的,乃是壯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順利通達乃是時運造成,面臨大難而不畏懼的,這就是聖人的勇敢。仲由啊,你還是安然處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制啊!”

沒有過多久,統帶士卒的将官走了進來,深表歉意地說:“大家把你看作是陽虎,所以包圍了你;現在知道了你不是陽虎,請讓我向你表示歉意并且撤離部隊。”

公孫龍與魏牟

公孫龍向魏牟問道:“我年少的時候學習古代聖王的主張,長大以後懂得了仁義的行為;能夠把事物的不同與相同合而為一,把一個物體的質地堅硬與顔色潔白分離開來;能夠把不對的說成是對的,把不應認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夠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夠使衆多善辯之口理屈辭窮:我自以為是最為通達的了。如今我聽了莊子的言談,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論辯比不上他呢,還是我的知識不如他呢?現在我已經沒有辦法再開口了,冒昧地向你請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幾案深深地歎了口氣,然後又仰頭朝天笑着說:“你不曾聽說過那淺井裡的青蛙嗎?井蛙對東海裡的鼈說:‘我實在快樂啊!我跳躍玩耍于井口欄杆之上,進到井裡便在井壁磚塊破損之處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裡泥水就蓋住了我的腳背,回過頭來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蟲、小蟹和蝌蚪,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的快樂!再說我獨占一坑之水、盤踞一口淺井的快樂,這也是極其稱心如意的了。你怎麼不随時來井裡看看呢?’東海之鼈左腳還未能跨入淺井,右膝就已經被絆住。

莊子秋水篇原文翻譯(莊子賞析外篇秋水)2

于是遲疑了一陣子之後又把腳退了出來,把大海的情況告訴給淺井的青蛙,說:‘千裡的遙遠,不足以稱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曠,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時代十年裡有九年水澇,而海水不會因此增多;商湯的時代八年裡有七年大旱,而岸邊的水位不會因此下降。不因為時間的短暫與長久而有所改變,不因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減,這就是東海最大的快樂。’淺井之蛙聽了這一席話,驚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說你公孫龍的才智還不足以知曉是與非的境界,卻還想去察悉莊子的言談,這就像驅使蚊蟲去背負大山,驅使馬蚿蟲到河水裡去奔跑,必定是不能勝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曉極其玄妙的言論,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時的勝利,這不就像是淺井裡的青蛙嗎?況且莊子的思想主張正俯極黃泉登臨蒼天,不論南北,釋然四散通達無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測;不論東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歸廣闊通達之域。你竟拘泥淺陋地用察視的辦法去探尋它的奧妙,用論辯的言辭去索求它的真谛,這隻不過是用竹管去窺視高遠的蒼天,用錐子去測量渾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嗎!你還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聽說過那燕國壽陵的小子到趙國的邯鄲去學習走步之事嗎?未能學會趙國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來的本領,最後隻得爬着回去了。現在你還不盡快離開我這裡,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領,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學業。”

公孫龍聽了這一番話張大着口而不能合攏,舌頭高高擡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莊子與楚臣

莊子在濮水邊垂釣,楚王派遣兩位大臣先行前往緻意,說:“楚王願将國内政事委托給你而勞累你了。”

莊子手把釣竿頭也不回地說:“我聽說楚國有一神龜,被殺死的時候已經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裝着它,用巾飾覆蓋着它,珍藏在宗廟裡。這隻神龜,是甯願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示尊貴呢,還是甯願活着在泥水裡拖着尾巴呢?”兩位大臣說:“甯願拖着尾巴活在泥水裡。”莊子說:“你們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裡。”

莊子與惠子

惠子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梁國,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來,在都城内搜尋莊子,整整三天三夜。

莊子前往看望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嗎?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實它不會進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會飲用。正在這時一隻鹞鷹尋覓到一隻腐爛了的老鼠,鹓*剛巧從空中飛過,鹞鷹擡頭看着鹓,發出一聲怒氣:‘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怒叱我嗎?”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着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莊子秋水篇原文翻譯(莊子賞析外篇秋水)3

(摘自百度百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