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過小年吃什麼飯河南

過小年吃什麼飯河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2:15:57

上周,我們發布了一個征集。基于今年的特殊情況,有許多人無法回家過年。為了辦一桌“文化年夜飯”,我們征集來了許多不能回家的年味故事。

其中,“習俗”是大家談的最多的關鍵詞。

以下是李沁和張道均兩位讀者的習俗故事。

過小年吃什麼飯河南(河南奇怪過年習俗)1

@李沁:

大年初一拜“老佛爺”

是我們一家堅持了30多年的傳統

我是李沁,我在廣東茂名,我今年不回家過年了。

我的老家在焦作博愛清化鎮七街,上個世紀80年代,爺爺輩舉家從沁河邊的白馬溝村進城落戶于此。

自記事起,大年初一拜“老佛爺”便是我們一家堅持了30多年的傳統。

大年初一,我們要在天蒙蒙亮時到奶奶家,吃一碗“人口餃子”。父親兄弟三個,三家人聚齊後,餃子剛吃完,奶奶就來派任務——我哥(長孫)要帶着我們一幫孩子去博物館祭拜“老佛爺”,每人鞠三個躬,保佑我們學有所成、健康順利。

每次奶奶都會再三囑咐,孩子們必須都要去,回來還要彙報,不能敷衍。

讀書時,“老佛爺”在我心中頗為神秘。到博物館的時候都是“鐵将軍把門”,看不到真容。

我想象着,這究竟是哪位神仙?直到近幾年,懷慶府的文化不斷宣傳,我才知道,博物館存放的“老佛爺”是一尊北魏佛像,正是從我的老家白馬溝挖掘出來,國家一級文物。

過小年吃什麼飯河南(河南奇怪過年習俗)2

老佛爺

“老佛爺”從白馬溝村被“請”到了博物館,我們一家從白馬溝村搬到了縣城,大年初一的這個傳統卻連續了三十餘年,不斷的信仰,是不斷的鄉情。

@張道均:

不管刮風下雨、下雪,

我們都會在這一天去祭祀先人。

我叫張道均,現在武漢工作,今年過年,不回家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們家除了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為逝去的親人們準備紙錢,大年初一的早上送過去。

初一早上,一大家族的人,匆匆吃過餃子,就開始浩浩蕩蕩向墳地出發。

到了墳上,大家率先來到自己親緣關系最近的墳,擺上貢品,貢品通常是馍、肉和水果,點上紙錢,再放鞭炮,叫醒親人們起來使錢。

一霎時,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一團團青煙随風旋轉,聽人說,那是下世親人的靈魂來了,來接受親人們的祭奠了,這就是我們最樸素的信仰吧。

煙霧缭繞中,大家開始從長幼之序,分發紙錢,以确保整個大家族的每個墳頭都有人祭奠。

有人發紙,有人斟酒,旁邊的長輩都會給剛過門的媳婦兒和剛懂事的少年講述每個墳裡埋着的先人。因為本人祖墳裡少有立碑,全憑長輩代代相傳,口口相授。

突然,心好疼,淚眼望西北,想起了那句話:“先人埋骨地,便是故鄉處。”

這兩個故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代代相傳的習俗。

在河南省,有很多看似奇特,其實很有意思的習俗。比如今天小年,幾乎大半個河南都會幹一件事:祭竈。

今天是過年的開始。

大家老說年味淡了,但,我看到信陽鄰居堅定地在窗台挂上一串臘味。

一個新鄉朋友認真地告訴我說,他們現在過年拜年一定要磕頭的。

另個駐馬店朋友,每到過年就“捎包”。

在楊桐的老家滑縣,每年過節,一定要送燒雞,吃燒雞。

點擊下方卡片

即可購買

他們内心的相信,造就了儀式感的意義。

無論是帶有盛大儀式感的罵社火,還是莊重的磕頭拜年,甚至小到做一個火燒、饅頭,這些帶着奇特色彩的民俗,都帶着“年味”,給生活增添着儀式感。

照照| © 撰文

小米| © 版式

小年夜

吃了火燒才圓滿啊。

“二十三,炕鍋邊兒。”

這鍋邊兒,就是火燒,尋常集市都能買到。

但在豫中農村,還是保留着小年夜家家戶戶炕火燒的習俗,據說,在缺衣少食的以前,好面可是難得的稀罕物,所以在小年,自然要把最好的獻給竈王爺。

節日是對勞動的慰藉。

不論這一年,日子過得好壞,家家都要炕些好面火燒兒。

一小盆好面、一大盆雜面,饧好,揉到勁兒,擀成片撒上蔥花兒細鹽,一圈兒一圈兒淋上香油,卷起來切成馍劑兒,團團揉揉再拍拍,扁扁的圓圓的中間鼓起來就可以下鍋炕了。

火要不大不小燒得均勻,炕出來兩面焦。

過小年吃什麼飯河南(河南奇怪過年習俗)3

在南陽,撿烙的模樣周正的鍋邊十二個祭祀竈王爺,把好吃的放在竈台的邊上供奉,保佑來年全家平平安安。

晚飯是加了青菜,豆腐,肉,豆腐皮及筋筋菜的粉條湯,加些醋就是酸香開胃的酸湯。

這不僅是年味的陪襯,更是遊子的鄉味牽挂。

罵社火,

罵出來的人情味兒。

臘月初十,在豫西靈寶三省交界的兩個小村子,有個特殊的節目,兩村人要在一起,敲鑼打鼓地“罵架”。

罵得狠,罵得醜,不允許受罵者還嘴吭聲。要還,隻能等明天晚上到對方村“去罵”再還,興罵不興還,罵誰誰高興,這是最大的特色。

過小年吃什麼飯河南(河南奇怪過年習俗)4

“隻要叫罵者反穿皮襖,即便罵了對方的祖宗,也不會傷了雙方的和氣。”

甚至有人專門給“對手”送煙送酒求罵。因為這時被罵不是壞事,“看得起你才罵你”,“被罵”成了村中歡樂的表現……

火紅的燈籠、福字、中國結裝飾着花鼓花車,熱熱鬧鬧的情景需要全村準備好久,黑鑼鼓排列成隊,在高高的杆子上面,居然有一個裝扮豔麗的小朋友甩着長長的水袖。

過小年吃什麼飯河南(河南奇怪過年習俗)5

這是東常村的花車,要到西常村去“罵社火。”

入夜,暢快淋漓诙諧幽默的罵聲中,被罵者也樂樂呵呵喜氣盈盈。

甚至,在2007年罵社火奇俗“罵”成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喝酒規矩多,

喝酒無敵手。

在河南,過年不喝酒,喝什麼?

不僅能喝,還能喝出花。

酒文化在河南體現得淋漓盡緻,單說一條魚,就能給你整出108道酒來,而且杯杯有說頭,讓你杯子舉得心服口服。

魚頭酒,“頭三尾四”是基本逃不了的。頭指着誰,喝三杯,尾巴指着誰,喝四杯。

過小年吃什麼飯河南(河南奇怪過年習俗)6

過年嘛,假期又閑,就是每天喝酒咯。

南陽人最猛,完全可以做到早晨喝,中午喝,晚上還喝。

如果今年真的回不了家過年,不如叫朋友一起過年喝酒。

摟椿樹要念咒語才很靈。

在魯豫交界處的一個小村莊範縣有個奇特風俗,孩子除夕守歲必須摟椿樹。

據豫記範縣的作者講,在七十年代,沒有電視,吃過年夜飯,就和小夥伴在除夕的夜裡東跑西颠。

子時将近,祖母就孫輩兒去摟椿樹,并再三囑咐摟椿樹必須念咒語:

椿樹椿樹你是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來當梁檩,我長長來穿衣裳。

過年磕頭,

就是我們的文化。

城市裡拜年都不磕頭了。

但在河南鄉下,仍舊有很多地方有着拜年磕頭的舊禮。

隻要是晚輩見到長輩,說拜年,要磕頭才算的。

農村有句俗話:“凡事大不過年”,意為無論此前鄰裡之間有什麼過節,該拜年的時候還是要拜年的,雙方一見面,矛盾也就了了。

初一早上天還沒有放亮,一年一次的大拜年就開始了。本門的同輩兄弟結伴而行,從村裡最高的輩份開始拜。長輩家,先說上幾句吉祥話,領頭的大哥會代表大家亮出“磕頭牌”:“爺爺奶奶過年了,我們看您來了,您這歲數不小了能受頭了,大家給您磕一個吧。”

一般來說,長輩會趕緊回話:“免了,免了,不磕了,來了就中。”長輩的子女應聲讓煙,端上花生、糖果之類的吃食。

也有起哄的:“來都來了,就磕一個吧!”說完,真的跪下磕了一個,其他人聞聲紛紛下跪磕頭。磕罷頭,站起來拍拍褲子上的灰,臉上寫的都是幸福、滿足。


在後面的話:

我總在想,年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都說年味越來越淡。

其實,看到這些民俗,感覺内心的儀式感,才是年味的真正來源。據說,罵社火延續了一千多年,中間也曾一度中斷,被人說,後繼無人。後來,非遺人們張羅着,重新耍起了社火。三省交界的小村莊,吸引了三個省的人來觀看。就像今年,疫情也許阻礙了我們的團圓,也阻礙了廟會、社火、戲劇等很多東西,但這些看似奇怪的民俗,一定不會消失,他們正是年的意義,給我們安慰和可休憩之地。

(圖片來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