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釋】
⑴烏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于此,為禁軍駐地。由于當時禁軍身着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
⑵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南京市秦淮區。
⑶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衆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巨室。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⑷尋常:平常。
【譯文】
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
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平常百姓人家。
【創作背景】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南京),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迹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中第二首即《烏衣巷》。
【賞析】
三國時東吳曾在烏衣巷設軍營,軍士皆穿黑衣,故名。東晉時,王、謝兩家貴族多居于此。朱雀浮橋是連接金陵與烏衣巷的必經之路。可以想見當年橋上車馬喧騰,冠蓋往還,金鞭絡繹,熱鬧非凡。如今卻隻剩下野草閑花,自生自滅。“野”字點睛,給人以強烈的今昔之感。高尚街區烏衣巷也曾雕梁畫棟,金宇重重。然今隻有夕陽西下,暮霭沉沉。
今昔對比是詠史詩常見的表現手法,隻是有些詩歌顯,有些詩歌隐。《烏衣巷》一、二句中地名與景緻的對舉,已流露濃濃的今非昔比之感。三、四句則将此與永恒自然對照,以不變的大自然參照出人事滄桑。燕子依舊歸巢,而房屋卻已易主。王謝豪宅淪為老百姓的栖身之所,潇灑任性的“王謝風流”已蕩然無存。自然與人事的對照使人在怅惘的同時更多一分渺小的悲哀。
《烏衣巷》辭淺境深,篇幅短小,卻呈現詠史詩的兩種表現手法,深刻且生動,無愧于千古佳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