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蘑菌香四溢?來源:【中國食品報】說起美食,鮮美可口的食用菌自然是少不了的食用菌是世界最古老的食材之一,僅在我國,食用菌種類就達350多種無論是東北的榛蘑、華北的平菇、西北的羊肚菌,還是江浙的香菇、嶺南的草菇、雲南的牛肝菌,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榛蘑菌香四溢?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來源:【中國食品報】
說起美食,鮮美可口的食用菌自然是少不了的。食用菌是世界最古老的食材之一,僅在我國,食用菌種類就達350多種。無論是東北的榛蘑、華北的平菇、西北的羊肚菌,還是江浙的香菇、嶺南的草菇、雲南的牛肝菌,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古人認為食用菌無根無蒂、無體無形,是采納天地靈氣和日月精華而生,因此将其稱為“山珍”,順理成章的,食用菌也登上了中國菜中上品食材的殿堂。
幾千年來,不同種類的食用菌被人們通過千式多樣的方式精心烹饪,在滿足華夏先民味蕾的同時,也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飲食文化與飲食風尚流傳至今。
滑嫩口蘑草原生
美食家汪曾祺在《菌小譜》中提到,自己因為曾畫過一套《口蘑圖譜》,所以對口蘑有那麼點了解。
口蘑,又名白蘑、蒙古口蘑、雲盤蘑、銀盤,是生長在内蒙古草原上的一種白色傘菌屬蘑菇,主要産地在錫林郭勒盟的東烏旗、西烏旗和阿巴嘎旗以及呼倫貝爾、通遼等地,一般生長在有羊骨或羊糞的地方,味道鮮美。“口蘑”之名,并非“一口一個蘑菇”之意,由于以前河北張家口是華北有名的貨物集散地,從草原收獲的這些小白蘑菇都要通過這裡輸往内地,久而久之,人們便稱其為“口蘑”。由于口蘑産量不大,需求量大,因此價格比較昂貴。
汪曾祺認為,口蘑有些有趣的特性,比如一經采摘就必須穿線晾幹,要不然很容易壞。而且新鮮的口蘑其實一點也不香,要吃幹制的才好。
真正好的口蘑呈白色,肉質肥厚、質地細膩,是口蘑中的最上品,而地道的吃法,則是配莜面。“羊肉臊子台蘑湯,一家吃着十家香”,汪曾祺就一直念念不忘曾經吃過一次的口蘑羊肉臊子蘸莜面。嫩滑的口蘑就着鮮美的肉汁,挂在莜面上送進嘴裡,谷物的清香和着羊肉臊子的醇厚,加之菌類的鮮嫩,各種鮮味在齒頰間交織回響。
口蘑和羊肉臊子需要重油,吊出的口蘑的香氣和羊肉的淡淡膻味才能相得益彰,再配着麥香筋道的莜面,讓人開懷過瘾。
汪曾祺覺得,口蘑跟重油大葷之食非常般配。比如單單一盤炒口蘑,想要好吃,就要以慢火油焖,讓油浸透了口蘑片,這樣炒出來的口蘑油鮮無比。
張家口的傳統美食“燒南北”,就是以塞北的口蘑和江南竹筍為主料,切片煸炒,加入鮮湯燒開,最後淋上雞油。北味厚實,南味清新,吃起來别有一番滋味。
雖然口蘑不是張家口産的,但以張家口為代表的華北北部地區飲食中,卻絕對不能缺了口蘑。特别是在當地人愛吃的打鹵面裡,口蘑的重要性已超過了其他輔料。
打鹵面的鹵講究葷素搭配,五花肉煸出油、木耳撕小塊、青蒜切碎、蛋液打勻,一起翻炒後加水吊出濃湯。但最關鍵的是撒入一些口蘑,它的作用相當于天然味精,能讓鹵更濃、更鮮美。最後拌入白水面條充分攪拌,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對于張家口人而言,口蘑并不單純指野生白蘑菇,事實上,作為草原貿易品集散地,來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青腿蘑、馬蓮杆、杏香等,都是口蘑家族的成員。所以,判斷一碗打鹵面夠不夠檔次,口蘑種類的豐富與否是重要的标準。
口蘑雖然好吃,但清洗卻是個麻煩事。清代袁枚在《随園食單》裡總結清洗口蘑的方法是,四兩口蘑,先用開水泡,沉去砂泥,然後過冷水漂洗,再用牙刷仔細地擦洗,最後還要用清水漂洗四次。繁複的清洗之後,就可以烹饪了。
現在人們清洗口蘑常用的方法是,将口蘑用溫水浸泡約1小時,然後用手向一個方向攪動約10分鐘,使口蘑的“鰓頁”慢慢張開,讓它們攜帶的沙粒落下并沉澱。尤其是幹口蘑,應将其浸泡在足量的水中,泡到一定時間,将口蘑輕輕取出,用清水沖洗幹淨。
香菇百搭入馔鮮
相比口蘑,香菇的氣味更加濃郁。
香菇,又叫香菌、香蕈,是起源于我國且栽培曆史悠久的一種食用菌。我國的香菇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湖南、福建、廣西、四川等地,人工栽培幾乎遍及全國。夏末秋初,正是香菇收獲的季節,一顆顆香菇交錯的從菌棒上探出頭來,樸實敦厚,那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
新鮮香菇的菇體堅實有彈性,柄短肉厚,菇形圓潤,呈半球形或銅鑼形;菌蓋呈栗色或灰褐色,菌褶舒展,白色或淺黃色;菇味鮮香濃郁,口感脆嫩細滑。烘幹後的香菇菌柄短小,菌蓋肥厚呈深褐色或栗色,略帶光澤,部分上布菊花狀白色裂紋,下緣微内卷;菌褶淡黃色、細密勻整;泡發後食用,香味濃厚、嫩滑筋道。
就像汪曾祺在《菌小譜》裡所說,香菇獨有的氣味決定了烹饪時可以不用濃油赤醬,隻需要稍微和其他食材調和一下就可以了。
在浙江,新摘下來的嫩香菇用來炒紅燒肉,再合适不過。四方塊的五花肉冷水焯過後,晶瑩剔透。一分為二的手撕鮮香菇,也早已做好了準備釋放自己的鮮美。而随着蒜、醬油、料酒等調味料的依次加入,那股熱油炒肉的本香,混合着鮮香菇的清香味道層層揮發,在空氣中又緊緊地融合,在湯汁中翻滾。在慢火的催化下,食材和湯汁做着最後的融合。等上半個小時,一盤鮮香菇紅燒肉便大功告成。做這道菜的關鍵就在于挑選的香菇是否鮮嫩。香菇的成熟期非常迅猛,如果不及時去采摘,就會快速退化,影響品質。所以,一盤鮮香菇紅燒肉的成功誕生,可真的是需要和時間賽跑。
在湖北,香菇最家常的做法便是香菇炖雞。土雞剁塊,洗淨瀝幹水分。紅油旺火将豆瓣醬炒香,加入火鍋底料、花椒繼續煸炒,待香味全出,倒入雞塊,直到炒幹水分,雞肉完全入味,加清水繼續炖煮。雞肉炖至七成熟,加入幹香菇繼續炖煮,起鍋前加入青紅椒段再用鹽調味後就可以出鍋了。雞肉醬香鮮美,香菇浸滿汁水爽滑脆嫩,椒紅菇黑整盤菜色澤鮮亮,誘人食欲。
除了葷菜,香菇同樣适合素炒,并扮演着素肉的角色。比如與青菜、豆筋一起制作成素什錦,更能體現香菇肥厚的肉質和獨特的香氣。
人們還喜歡把香菇的芳香“嫁接”在餃子上。比如經典的香菇豬肉餃子,香菇在其中起到了解膩去腥、提鮮增味的效果,軟嫩的餡在嘴裡慢慢融化,絲絲鮮香,用餃子鎖住了這份鮮美。
雪白竹荪煲湯香
要說到“頂級食材”,竹荪必須要榜上有名。先不提味道,隻看顔值便是勝出三分。褐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菌柄、粉紅色的菌托、網狀型如裙裾般從菌蓋自上而下鋪開,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也難怪竹荪自古就有“雪裙仙子”“真菌之花”“菌中皇後”等雅稱,光聽名字就覺得高貴典雅。
其實,竹荪并不屬于竹子身上的某一部分,而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隐花菌類,多生長在高溫高濕地區,主要産地為江西、四川、貴州、湖北、浙江、雲南、福建等地。其中,福建三明、雲南昭通、四川長甯等地的竹荪最為有名。
關于竹荪的最早記載,可追溯到唐代,孟诜《食療本草》裡有過“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著地,生蓐似鹿角,白色,可食”的描述。一直到清代,才有了“竹荪”這個叫法的确切記載,且被列為朝廷貢品,用作禦膳。清《素食說略》對“竹松”曾記:“或作竹荪,出四川。滾水淬過,酌加鹽、料酒,以高湯煨之。清脆腴美,得未曾有。或與嫩豆腐、玉蘭片色白之菜同煨尚可,不宜夾雜别物并搭饋也。”
“不宜夾雜别物”,這一點該是很好理解了,也是遵循了傳統中華料理之精髓。所以,竹荪清炖做湯,是最能體現其之真味的做法。
竹荪還可以用來涮火鍋。清湯鍋底,下一盤竹荪。涮完一口下去,湯汁四濺、鮮美異常。它的奇特之處還在于,咀嚼時有着類似黃喉或鴨腸的滑脆口感,妙不可言。
可能有人覺得竹荪有股怪味,這是因為它的底部、傘蓋殘留較多的菌液。所以在烹煮前,要把底部和傘蓋這兩個部位去除,然後再用清水泡發約20分鐘。泡發後的竹荪吸滿了水分,雪白的表面布滿空隙,煲湯時竹荪厚厚的管壁吸飽湯汁,入口爽滑、脆嫩多汁,吃在嘴裡有爆漿的過瘾感。
美味脆爽羊肚菌
羊肚菌又稱羊肚菜、羊蘑、草笠竹,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野生羊肚菌在我國的分布範圍非常廣,青海、四川、雲南、陝西、甘肅等地均有分布。它也是春天最早出現的菌類之一。
羊肚菌的菌柄奶白如脂,菌帽凹凸不平呈蜂窩狀,形似羊肚,故而得名。可别看其貌不揚,羊肚菌可是與松露、松茸、牛肝菌齊名的世界四大野生名菌,自古便被列為“草八珍”之一。民間還有“年年羊肚菌吃夠,八十還能滿山走”的俗語流傳。
羊肚菌有點“刁蠻”,它會在發生過山火的土壤上生長得更為旺盛。
羊肚菌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食材。不管烹制什麼,隻要加了一點兒羊肚菌,都會增添獨特的鮮美奇香:吱吱作響的黃油激發出菌子的香氣,撒上海鹽和黑胡椒就能出鍋,嘗一口,脆爽彈牙,咀嚼間竟有種牛排的口感。但卻帶着一種松林間的山野之氣,滿是春天的味道。
還可以來一道雞肉燴羊肚菌。将雞肉、羊肚菌洗淨下鍋,隻需加鹽提鮮,待水汽翻騰,雞肉軟化,滿屋飄香。夾起一塊羊肚菌放入口中,菌子裡飽滿的汁水瞬間漫溢滿唇齒,鮮香激蕩,而後咀嚼,牙齒輕咬微厚的菌壁,鮮香再度爆發,讓人過舌不忘。
口味清淡的人将羊肚菌清炒、下火鍋,或者煲上一鍋簡單的羊肚菌烏雞湯,柔嫩味絕、香氣四溢,都能讓舌尖“跳起舞”來。
(王甯 綜合整理)
《中國食品報》(2022年08月26日06版)
(責編:王 甯)
本文來自【中國食品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