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為何稱“人日”?古人過人日,有哪些講究與禁忌?正月初七,曾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可惜現代很多人已将其遺忘!
農曆正月初七,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人日。人日,又稱人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隻是,這個節日現代人已知之甚少。那麼,正月初七為何稱“人日”?古人過人日,又有哪些習俗與禁忌呢?且聽老黃為你道來。
在西方的神話傳說中,天地萬物是上帝用自己的能力創造的,上帝用六天創造了組成萬物的各種要素,第七天上帝休工,是為安息日。
與西方相類的是,中國的古代[神話中,也有類似的創世記載。傳說女娲初創世,從正月初一到初六依次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正月初七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稱為人日。
中國過人日的習俗,大概始于漢代。東方朔在其《占年書》中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候,陰寒慘烈,為疾病衰耗。”
魏晉以後,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蔔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内容的結合性節日,且漸漸有了自身的節日習俗。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镂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鬓。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由上述記載可以看出,早在南北朝時代,人日就有了許多節慶習俗:
其一是喝七寶羹。七寶羹與八寶粥相似,隻是,七寶羹所用的食材,是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然後加上米粉做成湯羹來食用。
其二是戴人勝。人勝指的是人形的飾物。人日節時,人們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狀,或戴于頭上,或貼于屏風等處。
其三是互贈花勝。花勝亦作“華勝”,系古代婦女的花形首飾,以剪彩為之。梁簡文帝《眼明囊賦》:“雜花勝而成疏,依步搖而相逼。”人日時節,人們會制作各種花勝,相互饋贈,互緻祝福。
其四是登高賦詩。一般情況下,正月初七多是晴朗天氣。清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人日》:“初七日謂之人日。是日天氣清明者,則人生繁衍。”人日晴朗,不僅可以出遊賦詩,還預示着新的一年,人類的生育旺盛、繁衍不息。
如果人日逢陰雨,則被視為不祥。東方朔的《占年書》中說:“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比如杜甫《人日兩篇》之一中就有這樣的憂時之句:“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表達了詩人憂心年成,恐怕豐收無望的焦慮。
戴人勝,贈花勝,其主角多為女性,而賦詩而遊,則多為文人所擁趸。這一傳統得到不斷傳承,并被發揚光大。人日節文人墨客紛紛登高賦詩,以抒情懷。這種情懷,多有懷人思鄉之語。
比如,隋薛道衡的《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薛道衡,河東汾陰(今山西省榮河縣東北)人,曆仕北周、北齊。入隋,官至司隸大夫,頗有才名。薛道衡在隋初作過聘陳内史,這首詩可能就是薛道衡聘陳時在江南作。
《隋唐嘉話》記載:“薛道衡聘陳,為《人日》詩雲:‘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誰謂此虜解作詩!’又雲:‘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無虛士’。”
《人日思歸》是一首思鄉詩,該詩使用平實自然的語言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表現出對家鄉的思念卻又身不由己的苦惱。薛道衡雖是北人,詩風卻頗受南方影響,情詞清麗,委婉動人。
唐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複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人日寄杜二拾遺》是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時創作的一首詩。此詩表達了作者對故友杜甫的思念之情。
詩中的“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
唐陸龜蒙的《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
人日兼春日,長懷複短懷。
遙知雙彩勝,并在一金钗。
北宋蔡襄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
清溪潮上送行船,回望高城隔曉煙。
景色似看名畫展,醉魂猶憶壽杯傳。
春盤食菜思三九,人日書幡誦百千。
南國逢君唯道舊,後時何處笑今年。
人日那天恰逢立春,雙節同慶。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四,與人日相隔三天,但是,春的氣息不減。期待明天,仍是個春和景明的晴朗日。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