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河中泛舟賞月,文人騷客吟詩作對,對月盡訴衷腸,親友歡聚一堂分食月餅……說起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你腦海中最先浮出的畫面,會是哪一幅呢?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自古以來,中秋節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到了當下,中秋節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更是人們在忙碌的工作中得以放松休閑,與親友們團聚共度的日子。那麼,倘若将時光倒回到一千多年前,那個時候的古人,也能“喜提”休假嗎?當時有沒有“放假”這番說法呢?從曆史古籍中,可以一窺古人的中秋節是如何度過的。
據悉,中秋節普及于漢代,直至唐代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此後更在漫長的歲月裡演變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因曆史變遷,中國各朝官吏的節假日制度很不相同,名目和天數自然也不完全一緻。
據唐開元年間的《唐六典》記載:“内外官吏則有假甯之節,謂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給休假一日。”
從中可知,在唐代時,不光節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節都有假,連不少節氣都可休假,中秋節更是可以耍三天。
到了宋代,更是迎來了古代官員放假時長的“巅峰時期”。根據宋人龐元英所著《文昌雜錄》裡提到,宋代的節假日一年有76天。其中這樣寫到:“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天聖節、夏至、先天節、中元節、下元節、降聖節、臘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節、春分、社、清明、上巳、天祺節,立夏、端午、天贶節、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分、授衣、重陽、立冬,各一日。”但在文中,未見到有中秋節放假的記載。
可來到元代和明代,大部分假期逐漸被取消。元世祖在1264年頒布的公假規定,總共有16天節假日,但中秋并不在其中。明代隻剩下元正、元宵和冬至這三個重要節日才有假日。輾轉到了清朝時期,其延續了明代的休假規定。可見,中秋節在元明清的時期,都沒有享受放假的閑暇。但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放假,多指古代官員的休假,尋常百姓可少有這些放假的福利。
明代 杜堇 《祭月圖》中國美術館收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如今,在中秋這個節日,人們可得片刻的休閑,或與親人好友相度,賞月食餅;或無事在家中放松,享受這難得的悠閑假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