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03 01:24:31

  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不信沒有你家鄉的! 茶陽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1)

  《清一統志》記載:"茶陽,大埔縣城絆其上。"明代建縣城于滿種茶樹之茶山之南,故名茶陽。《方輿紀要》記載,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有塗僑者築城聚衆于茶山下,後張白眉亦踞此。明嘉靖二年(1523)鎮壓了張白眉起義,明嘉靖五年置大埔縣治于此。沿塗僑寨址築城,二載始就。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2)

  高陂

  據載,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流長20多公裡,源自白芒畲(今桃源鎮與豐順縣邊境),經桃源流至九龍灣入韓江,灌田200畝(13.33公頃)。因水源高處築陂圳故稱高陂。用高陂水灌溉田的村寨遂取名高陂村(見明、清《大埔縣志》)。民國《大埔縣志》載:"高陂圩在韓江東岸,老圩原在高陂寨(今高陂中學校舍旁)。清乾隆三十年(1765)移此,初稱烏槎圩,惟各鄉出市者因習慣多呼舊名,故仍稱高陂。"(陂寨與烏槎相連)。

  湖寮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3)

  據文物考證,古時,鎮中心村原是湖泊,有人于湖邊搭棚寮以居,故稱湖寮。東晉義熙九年(413)在湖寮村(今古城)建義招縣城,安置來自北方移民,是客家 人較早定居的地方。原居民對後來安居此地的外來戶一視同仁,故又有"同仁"别稱,"湖寮"與"同仁"之地名從此并存沿用。

  青溪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4)

  在明嘉靖時為虎頭沙社、清溪社、平沙社;清乾隆時則為虎頭沙甲、永青(原清溪)甲、坪沙甲;民國時期合并為石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溪鎮與長治鎮同屬埔北區,區署先後設在虎市(虎頭沙)、青溪村和長治花窗村。1957年,青溪、長治各自分立一鄉,青溪鄉址在青溪村。1958年,青溪鄉并入埔城公社。1961年,複置青溪公社,社址設在青峰村,1965年遷至坪沙。1983年,撤公社設青溪區。1986年改設鄉。1993年改設鎮。

  三河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5)

  清乾隆檀萃《楚庭稗珠錄》雲:"唐韓愈示湘子詩有:'三江滅無口'句,疑三江即三河。"宋置三河口鹽務于此,元為三河站。明洪武九年(1376)設三河巡檢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築城,稱三河鎮城。乾隆《大埔縣志》雲:"三河在縣(茶陽)西四十裡,有城市,合大河、小河、清遠河三水交會為一,故名三河。"即今汀江、梅江、梅潭河三水合為韓江,故名,又稱三河壩。

  長治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6)

  民國《大埔縣志》記載:"五百嶂在長治甲新村、嚴背畲間,層巒疊嶺,氣勢雄偉。"每年大寒至立冬季節,海拔869米之主峰常有幾次冰凍。此山東西走向,正好與南側的白沙崗、松柏山東等山脈平行對峙,中間形成狹長谷地,故在明代以前稱"長窖"社;至明末清初因地方不靖,取長治久安之意改稱"長治"甲。

  英雅

  

  英雅原名陰那坑。1929年,當地建陰那公學于欄盤石,秀才羅全九題楹聯曰"英氣聚名山,雅言遵聖教。"以後,遂改鄉名為英雅。自明清至民國屬三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英雅。

  大麻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8)

  據傳,大麻因古時圩鎮附近地勢低盛産大麻(中藥,又稱火麻)而取名。明、清沿稱大麻社,民國時期設區,包括銀江地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之。

  銀江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9)

  銀江以山多林茂,江水如銀而得名。明、清隸大麻社;民國屬大麻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之。

  洲瑞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10)

  洲瑞,由"洲田"和"百瑞"兩大片村莊組成。舊時曾稱"金盆鄉"。

  古野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11)

  相傳,古時此地林木遍野,以"古野"為地名。明嘉靖時稱"古野社",清乾隆時為"古源甲",包括古野等5個村。民國時隸屬高陂區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隸屬洲瑞區。

  平原

  平原位于粵東西岩山餘脈的延伸地,境内最高峰為帽山,海拔891米。四周丘陵環布,阡陌溪流,縱橫交錯,中心地域平坦開闊,故稱"平原"。北坑、五家畲和逆流溪流均經平原村流向西南方,經高陂鎮赤山、烏槎村注入韓江。

  光德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縣志載,漳溪村、烏嶺村(富嶺舊稱)隸屬清遠都平原社;清乾隆九年(1774)縣志載,漳溪村、烏嶺村隸屬清遠都源高甲;民國17年(1928),光德鄉、富澄鄉隸屬高陂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屬高陂區管轄;1957年1月,光德鄉、富澄鄉合并成光德鄉;1958年,光德鄉并入高陂公社;1961年1月,光德從高陂析出建立公社;1983年,撤公社成立區公所;1986年冬,撤區公所改設光德鎮。

  桃源

  桃源屢易其名,清以前稱泥源,後稱黎源。民國17年,辦治安會,隸高陂區。以桃源、象墩(今稱上墩)合為桃源鄉,屬古源甲鄉之一。

  楓朗

  相傳古時楓朗嶺有大楓樹,在陽光照耀下"銀光碧影、翠青生輝",故名楓朗。宋時,駐兵于此,稱楓朗汛,明、清時稱蘭沙甲。民國縣志有關于石雲亭的記述,故民國開始有"石雲"另稱。

  雙溪

  境内鷹子山東 海拔996米,下營山海拔932米,還有高度稍次的白水磜、無名等布列于三溪村附近,龍公坑村的龍坪嘴、和村與大東鎮間的羅紋山,以及綿亘十數裡于上、下木與和村之間的鐵铮,諸山蜿蜒相錯。山谷坑流多,彙集為"清泉"、"遠水"兩溪,故名雙溪。

  百侯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12)

  相傳,古時舊寨裡和馬山頂等山頭設有為兵防互通信息用以報警之煙墩,稱作"堠"。此堠是用白石白土(瓷土)砌成,故為"白堠",後來成為地名。民國以後,白堠改為百侯,取多出人才之意。

  大東

  大東,取大埔之東稱名;舊稱大産,則是居住分散之意,因"産" 與"散"諧音而稱。民國以前,稱大産、大塘頭。

  西河

  明嘉靖時,西河屬漳溪、永安二社;清乾隆則稱保安、維新二甲,民國仍之。因漳溪河曲折西流經茶陽西門外,故漳溪河又稱西門河,由此得名。

  岩上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大埔縣志》載,岩上、橫溪、水竹、南橋、棟背隸屬大産社。清乾隆十年(1745)的《大埔縣志》載,以高地勢、多岩石因素立岩上甲。民國仍用之。

  豐溪林場

  梅縣大埔有多少個鄉鎮(大埔各鄉鎮名字的由來)(13)

  豐溪林場位于縣境東北部,東北與福建省永定縣毗鄰,西南與茶陽相接。面積3071平方公裡。距縣城直線34公裡,公路裡程48公裡。該場創辦于1958年,原名全稱為國營大埔豐溪林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