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26 17:39:04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1

冬至節,又名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冬至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又被稱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節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

冬至節的主要活動有祭天祭祖、吃餃子等。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2


源流演變

冬至的曆史非常悠久,商朝時,中國人就已經能夠通過"圭表日中測影"的方法來測定冬至的日期了,雖然會有兩到三天的誤差,但是就當時社會而言,這已經是非常先進的技術了。

從冬至可被測量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它。因為冬至和夏至是制定曆法的關鍵,曆法制定的準确,可以證明皇帝掌握着天命。

周秦時期,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後漢書·禮儀志》引蔡邕《獨斷》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利的日子,應該舉行一些活動進行慶祝。

當時,冬至這天最重要的活動是拜冬。自魏晉以來,一直都按照慶元旦的習俗來過冬至。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曾描繪過這一場景:"朝廷大朝會慶賀排當,并如元正儀,而都人最重一陽賀冬。"

漢唐之後,宮女在冬至後做女紅,每天都要多用一根線,民間稱為"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入九",人們會在這天畫一枝梅,上面有八十一個花瓣,名為"九九消寒圖",然後每天用紅色塗一瓣,所以冬至也被稱為"數九"。

冬至節盛于唐宋。宋朝以後,冬至的節慶活動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明、清兩代的冬至日,皇帝會到郊外去舉行祭天大典,謂"冬至郊天"。清朝的冬至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誕辰被稱為"三大節",順治時,朝鮮向清朝派出的使節中有專門的冬至使,會在冬至這天朝見皇帝。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3

傳統習俗
  • 祭天祭祖

冬至節祭祀的重要内容就是祭天祭神。曆代王朝在冬至這天都要舉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祭"。

明清時期,祭祀活動在古代祭祀儀禮的基礎上,更加神聖化,更加隆重。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壇,專門用以冬至祭天,清朝則延續了這種做法。

天壇規模宏大,中央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東北為犧牲所,西南為齋宮。此後,明清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壇舉行。祭天活動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駕齋宮,進行沐浴,次日在圜丘舉行祭天大禮,所用牛、羊、豬、鹿都是在犧牲所專門飼養的。祭天時,必須穿祭服,升火懸燈,樂奏鐘鼓,唱迎神曲,請神牌,行大禮,祈求天神保佑國泰民安。

唐宋時期冬至祭天祭神在民間逐漸演變為祭祖,叫"祭冬"或"拜冬",并成為祭祖的節日,久之則成為傳統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祭奠,另一種是室内祭奠。

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俗傳冬至動土百無禁忌,而其它日子則不宜随便"動土"。因此,人們多選擇在冬至這天給祖墳添土或豎碑,傳說是給祖先整修居所。添土豎碑後,再在墓前擺符盤,點燭、燃香、燒紙、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禮緻敬,以緬懷祖先功德。

室内祭奠則在家祠舉行。冬至日頭天晚上開始,事先在宗祠設香案,擺供品,供三牲(豬、雞、羊或魚)。到晚上十一點鐘左右,由族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輩主祭,領合族男丁,敬香,上燈,敲磬,鳴炮,按輩分長幼依次拜祭,行三獻禮,讀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壽康甯。

無論是室外祭還是室内祭,祭祖過程中都有聚餐的風習。北方人會在冬至這天吃餃子、馄饨,南方人則會喝紅豆粥、吃湯圓。

千百年來,冬至祭祖的民風民俗,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至今仍廣泛流傳。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4


  • 吃餃子

老話說"冬至大如年",我國北方在這天會吃餃子。

北方人說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相傳醫聖張仲景辭官回鄉那天鵝毛大雪飛滿天,寒風入骨。在這樣的天氣裡,有些窮苦百姓們竟然衣不蔽體地蜷縮在一起,很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張仲景看到這樣的場景非常難過,就讓徒弟們搭起了一個臨時的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食材放在鍋裡煮熟,再撈出來剁碎,用面皮裹着做成耳朵的樣子,放進鍋裡煮熟,然後讓那些耳朵凍壞的人都來吃。

結果百姓們吃了之後,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到冬至的時候,人們都模仿張仲景的做法,慢慢就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5

  • 拜聖壽

拜聖壽的"聖"指的是孔夫子,拜聖壽就是給孔聖人拜壽。因為古代的人們認為冬至就是"年",過了冬至就長了一歲,稱之為增壽,所以就需要舉行典禮祭拜孔子。

在祭拜孔子時,有的是懸挂孔子像,有的是設置木主牌位。《清河縣志》中記載在祭拜孔子時要燒字紙,因為文人們非常看重寫了字的紙,認為用它去擦抹污物是對聖人的不敬和亵渎。所以平時會将寫了字的紙收集起來,等到祭孔的時候,把紙燒掉。

除了孔聖人,冬至這天也要宴請教書先生,一般是先由先生帶領學生拜孔子的牌位,然後由村子裡德高望重的人帶領學生拜先生。直到現在,山西的一些地區仍然有冬至要請老師吃飯的習俗。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6

故事傳說
  • 女娲造人

在懷川地區,有一個關于冬至吃餃子的傳說。

相傳在上古時期,女娲于神農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紛紛被凍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她就用針線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個個縫上。

一天,女娲縫好一個泥人的耳朵,把餘下的線讓這個泥人用嘴咬住,轉身去找剪刀,當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邊時,突然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她用一根線,一頭拴住泥人的耳朵,一頭讓泥人緊緊咬在嘴裡,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

後來,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怕凍掉耳朵,也用一根線一頭拴住耳朵,一頭咬在嘴裡。時間長了,就把咬線變成了吃餃子,因為餃子很像耳朵的形狀。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便在懷川地區傳開了。


  • 冬至馄饨夏至面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其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朝,那時,北方的匈奴常過來騷擾百姓們,使大家惶惶不可終日。

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他們殺人如麻,慘無人道,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于是就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和"屯"的音,叫做"馄饨"。

百姓們恨匈奴,恨得要吃掉"馄饨",他們祈求能平息戰亂,過上太平日子。最開始做馄饨是在冬至這天,所以這個風俗就流傳了下來,每當到冬至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吃馄饨。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7


曆史典故
  • 樊哙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初期開始的。

樊哙出身貧寒,早年曾以賣狗肉為生計,後來跟随起兵,最終成了大将軍。相傳,有一年的冬至,已經成為皇帝的劉邦食欲不振,樊哙知道後,煮了上好的羊肉呈給劉邦,劉邦吃後覺得味道特别鮮美,贊不絕口。從那之後,高祖每年的冬至都要吃羊肉。老百姓們也效仿高祖,從此在民間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在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都為圖個好兆頭。

冬至正值冬季,人體的陽氣潛藏于體内,身體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循環不良的情況。按中醫的說法,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至吃羊肉,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8

詩詞文化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9

白居易,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寫這首詩時,作者時年三十三歲,在職秘書省校書郎,冬至這天放假,四處都是過節的濃厚氛圍,穿新衣、互贈食物、互相祝賀。整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和新奇的想象,隻是用平實的語言來述說自己的思鄉之情,真摯動人。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10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富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海甯路仲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縣)。與李清照齊名。

這首《冬至》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冬至節氣的場景。廟堂中的黃鐘被風吹得直響,這個節氣陰氣下降,陽氣開始回升,白天也開始變長了。梅花在枝頭綻放,岸旁的柳樹正為發芽做準備,春天就快要來了。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11


-

END

圖文來源:《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插圖、網絡圖片(侵删)



延伸閱讀:

冬至吃餃子這個風俗怎麼來的(今天吃餃子了嗎)12


了解更多,點擊閱讀《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