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之交在端午,粽葉飄香饞煞人。下周五就是端午節了,近日,泉州街頭粽香四起。
在泉州過端午,除了吃粽子這個必選項,還有許多有意思的民俗活動。
記者從泉州文旅部門了解到,泉州端午民俗活動十分豐富,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就有兩個,分别為石獅“閩台對渡”和安海“嗦啰嗹”習俗。
在端午節即将來臨前夕,海都記者就帶你一起了解泉州各地那些特别的端午習俗。
早年端午節在泉港舉行的賽龍舟
端午節“挂串”
兒時最重要的儀式
端午節包粽子,是全國性标配。但不同的是,泉州人将粽子包吃出了新高度。在泉州,粽子被包成鹹粽、堿粽、肉粽,每種粽子口味獨特。特别是中華名小吃,泉州肉粽更是一絕。
泉州東街一家肉粽店,正忙着包粽子
泉州肉粽的用料十分豐富,佐料中,豬肉、海鮮無所不可,豐儉由人。不隻是端午節,平日裡,走在泉州街頭,拐入街巷間的中華老字号泉州肉粽店,香氣四溢,饞蟲頓時被勾了起來。
剛出鍋的泉州肉粽
“端午除了吃粽子還要‘挂串’。”在安溪人吳先生記憶裡,對于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儀式是,他小時候,大人們會找出家傳的銅錢,用大紅色的毛線串起來挂在脖子上,俗稱“挂串”。“挂串”代表着大人對自家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祈願。
水上掠鴨
鄭成功既過節又練兵
在晉江沿海一帶,端午節則流傳着水上“掠鴨”的活動。将一根近10米長的大竹竿,固定在橋墩上,外露六七米長,竹竿離水面大約3米高,上面抹上一層油,末端挂着一籠子,裡面裝着一隻鴨子。選手們隻要能順着竹竿移動到竹竿末端(不能落水)打開籠子,将鴨子放入水中,就算“掠鴨”成功。
水上“掠鴨”(花巷資料圖)
這個習俗相傳來源于當年鄭成功時期兵營的端午活動。當時,鄭成功為了複台,大練水兵,端午節時兵營舉辦活動,通過“水上掠鴨”既過節又練兵。
2020年,“晉江端午習俗(安海水上‘掠鴨’)”入選泉州市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閩台對渡
潑水互祝吉祥
石獅市蚶江鎮位于泉州灣南岸,是明清時期,大陸與台灣通航通商的中心碼頭。一直以來,當地端午節有閩台對渡的習俗。
當地海防衙門遺址上,有一塊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的《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又稱“對渡碑”),碑文刻着:“蚶江為泉州總口,與台灣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其視鹿仔港直戶庭耳。利之所在,群趨若鹜。”當時,蚶江有郊商百餘家,對渡船隻300餘艘。每逢端午節,對渡船隻相互追逐潑水,交融情誼,互祝吉祥。
如今,這一習俗仍保留着。端午當天,蚶江與台灣鹿港兩地民衆身着節日盛裝,同江競舟追逐潑水,寓意為人與船“大洗禮”,以祈求四季平安、海上安甯。
2011年,石獅“閩台對渡”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嗦啰嗹”民俗
在全國獨具特色
泉州民俗研究專家、泉州師範學院陳桂炳教授告訴記者,泉州人過端午節,還有一些特色習俗,如“采蓮”。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載:“五月初一日,采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人,以木刻龍頭擊鼓鑼,迎于人家,唱歌謠,勞以錢或酒米。”
今新編《泉州市志·風俗志》對采蓮之俗有較為詳細的描述,時間為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天:“舊時泉州各鋪境宮廟均奉木雕的龍王頭,名‘唆羅蓮’,是龍神的代表。每年端午節,城區有迎‘唆羅蓮’采蓮的習俗。”
泉州城區“嗦啰嗹”(花巷資料圖)
“唆羅蓮”又被稱為“嗦啰嗹”。在晉江安海,端午節前三天,供奉龍王的六個鋪境就擡出象征龍神的泥塑或木雕的龍王頭讓人們焚香叩拜,至端午節午後出發,走街串巷進行“嗦啰嗹”活動。“嗦啰嗹”活動行進間反複詠唱“采蓮歌”,且每唱一句歌詞,就要接唱一句“嗦啰嗹”,因而,稱采蓮為“嗦啰嗹”。
安海端午“嗦啰嗹”習俗是泉州、福建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古民俗遺存,具有重要的曆史研究價值。“嗦啰嗹”習俗在泉州市區和晉江、南安的濱海鄉鎮也普遍盛行,影響廣泛。“端午節(安海嗦啰嗹習俗)”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項目名錄。
除此之外,端午期間,泉州還有祭江、放水燈、祭五王爺以及燈謎競猜、南音遊江等活動。
趣聞
泉州有些地方 六月初二才過端午
在安溪縣的感德、湖上、長坑、藍田、西坪、祥華、蘆田等一些鄉鎮的個别地方,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不過節,等到六月初二才家家戶戶包粽子。
至于原因,民間有多個版本的傳說,流傳較廣的是躲避戰亂說。相傳,在明崇祯年間的端午前夕,當地發生戰亂,當地百姓外逃躲過禍亂返鄉時已是六月初一,便在次日包粽子補過端午。
END
來源:花巷,文/吳日錦 圖/林良标(除備注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