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工藝之一,它與絞缬[xié](紮染)、夾缬(镂空印花)并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王欣穎在蠟染體驗店内晾曬制作完成的蠟染布。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01 什麼是蠟染?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缬”,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采用靛藍染色的蠟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是中國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之花。
來源:新華網
蠟染實際上應該叫”蠟防染色”,它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後放入适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顔色。據《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繪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是蠟染的魅力和魂魄所在。
02 蠟染技術的由來
早在秦漢時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
秦漢間已有染缬,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别喜愛這種手工藝品,并開始出現一些精美的特殊花樣。
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
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
2006年5月20日,苗族蠟染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03 蠟染技術的特點
苗族蠟染以藍白兩色為主調,也常與挑花、補花相結合,一般是先染後繡,色調豐富,層次分明,既樸實也豔麗。圖紋中自然紋與幾何紋居多,有的繼承于傳統,有的源自于生活,往往一紋多義。
來源:人民網
其主要特點是圖案精美,解構嚴謹,線條流暢。圖案重于寫實,點線結合,疏密相間,既誇張又有人情味。蠟染構圖飽滿,造型生動,對稱均衡,注重圖紋組合和視覺順序的總體效果。主題一般居中,着重突出圖紋的完整性、和諧性,簡潔明快,密不覺繁複,簡不覺單薄。
色彩以藍白為主,紅、綠搭配,點綴少量彩繡,清新如淡雲,又有藍空的映襯;明快如高山,兼得流水的旋律;古樸中包含粗犷,簡略中蘊藏典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蠟染成品常常做成衣飾、百褶裙、圍腰、卧單、枕巾等,顯得樸實大方、清新悅目,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間手工藝。
04 蠟染的制作工序
珙縣蠟染在四川苗族蠟染中獨樹一幟。據清光緒版《珙縣志》載:“羅渡苗民取蠟溶而繪于布,染後煮布系蠟,顯紋如繪。”
珙縣苗族蠟染繪制工具(珙縣地方志辦公室供圖)
蠟染制作工藝首先是調蠟,将黃蠟放入鍋中,用小火讓它慢慢溶解;
其次是碾布,将适當尺寸的布匹放在專門的案闆上,用光滑的鵝卵石反複打磨至表面光滑;
第三步是繪圖,在碾好的布匹上作畫。人工蠟染沒有固定的圖案和花樣,都是靠蠟染藝人在腦海中構圖,用蠟刀蘸着蠟汁繪制圖案。
第四步是漬染,将染缸中染料調成所需的顔色,如深藍、天藍、淺藍、青灰、深灰等,然後将繪好畫的布投入染缸漬染。
最後一步是去蠟,将布料漬染後用清水反複沖洗,再放入鍋中用清水煮沸,等到蠟溶化後,撈出用清水清洗,圖案便色彩分明,顯出花紋。
蠟染藝術經過悠久的曆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古老的藝術,又是年輕的藝術,它概括簡練的造型,單純明朗的色彩,誇張變形的裝飾紋祥,适合現代的審美要求,又展示出了新的文化意義。
(來源:“京社科”綜合創編,資料來源于人民網、新華網、中國青年報、“方志四川”公衆号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