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大禹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尤其是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至今仍被後世傳為美談。
大禹治水主要是承襲父親的使命。大禹的父親名字叫鯀(gǔn),早年被堯帝賜封到崇,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嵩山地區。
在當時,鯀所在的地方經常發生洪水災害,令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鯀就奉堯帝之命,專門在中原地區治理水患。
9年過去了,鯀采取了各種方式都未能治好水患,可謂是:有心栽花花不開。鯀的付出與收獲完全不成正比。
鑒于此,禹又被堯帝任命為掌管水利工程的司空,繼續治水大事。
大禹承接了治水工作之後,立即與益(輔佐大禹的治水英雄)一起,總結父親鲧治水失敗的教訓。
大禹治水與他父親鯀的套路完全不一樣,主要以疏通水道為主,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引洪水入海。
經過13年的治理,大禹終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因為禹治洪水有功,人們為了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就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然而,大禹萬萬沒想到,自己13年來為黎明百姓鞠躬盡瘁,完成治理水患的功績,竟然成為日後登上王位的重要推動力量;更沒有想到自己登上王位,還首創了中華大地上“國家”的政治形态。
相傳,舜帝表彰大禹治水有功,就提前預定大禹為大中華地區的最高接班人。
沒過多久,舜帝在一次南巡中,駕鶴西去,大禹本應該名正言順的接受舜帝的禅位。
可在舜帝三年的治喪期滿後,大禹主動規避,想将大位讓給舜帝的兒子商均。
商均苦于沒有大的功績,沒有其父舜帝的威信,各小部落的首領都不願接受商均的統治,反而共同擁戴為人民生活立下赫赫戰功的大禹。
就這樣,在諸侯的擁戴下,大禹正式繼位,以陽城(現河南鄭州的登封)為都城,一說以安邑為都城(現為山西運城市夏縣),定國号為夏。
大禹繼王位,算是名副其實,繼承了祖上的輝煌。
大禹姓姒(sì),他的父親叫鲧,鲧的父親是中華始祖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颛顼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就是中華始祖五帝之首的黃帝,昌意的母親便是首創種桑養蠶之法的嫘祖。
姒禹在任期間,不僅有效管理天下子民,井然有序的生活,更是在治國方面展現出非常前衛的能力。
他将夏朝重新劃分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個州作為行政區進行統治管理。
并以此鑄九鼎,每個鼎鑄上九個州的山水禽獸,代表各自風情,其中以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為中央樞紐,這也符合現在豫州河南作為中華發源地在中原的事實。
9個鼎都集中在夏朝中央政府,彰顯夏禹為九州之主,中華之王,天下從此大一統。從此九鼎在往後的封建王朝中也就象征着王權的至高無上和國家的統一昌盛。
除此之外,夏禹還規定每個州向夏朝中央政府進貢的品種,以及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夏朝中央政府以外五百裡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裡叫侯服,再外五百裡叫綏服,再外五百裡叫要服,最外五百裡叫荒服。
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隻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也就是說距離天子腳下越近的地區,所接受的管制更為嚴格,越遠的地區,就相當于山高皇帝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夏禹的管理統治下,夏朝逐漸走上正軌,實現了此後471年的可持續發展。
夏禹成為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夏禹死後安葬于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現仍存有禹廟、禹陵、禹祠。
而他所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國由原始的部落社會正式過渡到奴隸制社會,夏朝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也是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更是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實現了由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的發展目标,推動了中國帝王曆史沿革的發展。
夏禹作為中國第一位帝王,他結束了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态,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态,是中華民族曆史上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