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芝英鎮黃店村千畝稻田。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俊霞 朱麗珍 胡芸 王藝
說起永康,很多人腦海中會蹦出幾個關鍵詞:五金之都、智能制造、工匠精神、保溫杯……大都和工業有關。
在永康采訪的幾天裡,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作為全國工業百強市,農業于它而言意味着什麼?它将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和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央一号文件将“農業農村現代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連日走訪中,我們看到,在現代工業的包圍下,永康的農業并沒有被削弱,這裡有金華水稻最高單産水平;這裡有結出664串,創下“單株結果串數最多”的“浙江農業之最”葡萄王;這裡更有國家地理标志農産品五指岩生姜……
五金之都永康,正以全新的形态存續和發展農業産業鍊。
一個種糧大戶
有補貼、靠機械,當一個現代農民真甜
4月中旬,永康芝英鎮黃店村,幾處農田長滿綠草,田裡還留着上一年收割後的稻茬;春風拂過,吹動不遠處一塊農田裡綠油油的一片麥子。幾日春雨,田埂泥濘,60歲的段國輝穿着雨鞋,準備開啟一年的忙碌。
在永康,段國輝承包了1000畝田地,不過,他不是本地人,他來自江西。2003年,段國輝和另外兩個老鄉來到永康,承包110畝土地。
大部分人來永康都是打工的,他們為何來種地?
段國輝的出發點很簡單:來永康種地,有補貼。“一開始每畝補貼20元,後來又提高到了50元。聽說種得好,還能獎勵一台收割機。”
一個城市大力發展工業,賺錢是變得容易起來,卻也導緻良田抛荒。永康“七山一水兩分田”,多年來一直緊抓糧食生産不放松。本地人種糧少,那就吸引外地人來。免租金、給補貼……一系列政策,吸引了像段國輝這樣的種糧專業戶前來。
第一年,段國輝在永康靠種糧賺了錢,嘗到了甜頭,段國輝就帶動10多個親朋好友來永康種糧。目前,永康種糧大戶226戶,其中70%來自外地,種糧大戶的戶均種植面積從387畝增加到420畝。僅段國輝一家,承包土地面積就在4000畝以上。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外來的職業農民的到來,使得在工業蓬勃發展的永康,農業發展的腳步沒有停下。2020年,永康稻麥複種面積9.6萬畝,糧食播種面積13.9萬畝,糧食總産量6.2萬噸,實現面積、總産雙連增,獲評浙江省第三屆“河姆渡”杯糧食生産先進縣。
而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的生産效率,永康也在積極探索推廣機器換人,目前糧食生産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位列全省前茅。對此,段國輝深有體會。來永康種糧第8個年頭,他已經換上了第5台收割機,收割效率從最初的每天10畝提高到了50畝。“從播種到收割,不用請人,都是靠機器來完成,2011年還買了烘幹機,連稻谷都不用曬了。”
相比段國輝,他的兒子、女婿,這些“80後”農二代,對于機械化的使用更為超前。“去年買了一台無人機,治蟲灑藥就用它。”目前,永康已有28台無人機用于播種施肥。
人工費省了,段國輝的種糧成本又降了。段國輝說:“現在種糧補貼類目有很多,像早稻,每畝補貼300元,而且外地人和本地人享受一樣的政策。
最多的年份,他們家一年就賺了60多萬元,“在這裡種田,一點不比在廠裡打工差。”
一個農業強鎮
錯過工業發展風口,走差異化道路真香
在永康這座工廠林立、幾乎家家都能生産五金的城市,如果一個鄉鎮要大力發展農業,聽起來總顯得有點反差。
唐先鎮是永康北大門,與義烏、東陽交界。上世紀80年代末,這裡曾是永康三大工業重鎮之一,工業産值占全縣1/4。
2002年,因行政區域調整,唐先鎮與象珠鎮合并。2006年,雖恢複唐先鎮,但因産業布局調整,小鎮已錯過永康工業發展的黃金期。
錯過工業崛起騰飛的風口,是怨天尤人,還是另辟蹊徑?在周邊鄉鎮大力競争發展工業時,唐先鎮決定走發展現代農業的差異化道路。
怎麼走?五指岩生姜、紅富士葡萄,這兩種農産品的發展之路,很具代表性。
肉質細嫩、汁多渣少,掰開一塊,還能看見散出的薄薄一層霧氣,吃起來像蘿蔔一樣鮮脆,這就是讓唐先人自豪的五指岩生姜,20多元一斤的價格,是普通生姜的幾倍。
初春,沿着盤山公路而上,海拔700多米的五指岩山上,雲霧缭繞。這裡的氣溫,明顯比山腳低了好幾度,獨特的小氣候,正适合喜陰的生姜生長。
在山間一處稍稍平整處,20多畝的山地被翻新,這是今年唐先鎮三合村新開墾的生姜種植地。近幾年,唐先鎮鼓勵農民将閑置地塊複墾種植,打造生姜種植基地,目前種植面積已達到1000畝。
好山好水培育出好産品,也發生在紅富士葡萄身上。據說“紅富士”這一葡萄品種引自日本,原為青色,而到了唐先鎮,受當地土壤微量元素影響卻變成了獨特的紅色,口感清甜、風味濃郁。
農戶正在為葡萄疏果。
目前永康葡萄種植戶2000多戶,面積近一萬畝,其中唐先鎮就占了5000多畝,這裡也被稱為“中國紅富士葡萄之鄉”。
唐先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發展農業的先天優勢。除了紅富士葡萄、五指岩生姜之外,還有迷你小番薯、太平蓮子、上考紅糖、太平有機魚、黃金梨、牛血湯等特色農産品,被稱為“唐八鮮”。
這幾年,唐先鎮重點突出這些特色主導産業發展。2017年,五指岩生姜獲得國家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證書”,這也是繼方山柿後,永康第二個獲得此項榮譽的農産品。今年,紅富士葡萄也進入國家地标申請環節。“物華唐先”農産品公共區域品牌也進入初審階段。
在唐先鎮,我們可以看到,永康是如何将農業的“長闆”拉長,将農産品的附加值拉高。
目前,唐先鎮成立農業合作社58家,家庭農場近100家。2018年以來,積極引導各農業主體通過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等形式開發五指岩生姜衍生産品,如生姜茶、生姜粉、醋泡姜、姜糖、生姜片等20多個“姜”系列農産品,通過“互聯網 ”銷售方式,逐步打開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市場。
随着唐先特色農業強鎮的創建,2019年全鎮農業生産總值2.19億元;葡萄、生姜等農業主導産業産值從2017年的1.44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68億元,增幅16.7%,占全鎮農業總産值76.7%。
唐先鎮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産業化的農業發展之路,正是永康這座工業強市,打好農業發展組合拳的一個縮影。
農業種植的極限在哪裡?田地不多,區塊分散的永康,試圖尋找答案。
如今,這個答案逐漸清晰:2019年,在永康唐先鎮,一株結出664串果實的夏黑葡萄,創下單株結果串數最多的“浙江農業之最”紀錄。這個數字今年預計能破1000。
不斷刷新的數字背後,是新理念、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不斷突破。為了觸摸到這個極限,有人願意将農場葡萄樹當做實驗樣本,有人舍棄效益不錯的工廠,甘願當起職業農民。
一棵招牌葡萄樹
創下全省紀錄背後
是大樹冠栽培的探索
“快來找找,這些葡萄藤的主幹在哪裡?”一進入志軍農場,農場主方志軍指着頭頂上的葡萄架,給大家出了一道難題。面積上百平米的木架子上,繞滿了青翠的藤條枝蔓。循着這些枝條,會發現它們都來自于一株葡萄樹。這樹的樹幹比男生的手腕還要粗。
這株葡萄樹,就是讓方志軍頗為得意的“葡萄王”。2019年,它因為結出664串葡萄,創下了單株結果串數最多的“浙江農業之最”紀錄,産值達1.2萬元。“現在它鋪開的面積起碼有220平米,去年結果770串,今年估計要突破1000串。”
10年前,種下這株夏黑葡萄時,方志軍隻想着反正農場有空間,就讓它自由生長吧,誰知道,無意間就引領了一種潮流。傳統的葡萄種植,每隔1.5米種一株,一畝地有上百株。而在方志軍的農場,一畝地少的6株,多的20株。雖然每畝地種的葡萄樹少了,收益反而增加了。
因為隻有一個主幹,葡萄枝條排列整齊,通風透光性更好,有利于葡萄着色,同時病蟲害也減少了,每年可減少三分之一的農藥使用量,肥料用量也可節省兩成,摘心、整枝修剪等管理起來也更簡單,減少了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用工。而且這樣種植的葡萄,能提前7~10天上市。
在減樹的同時,方志軍還給葡萄“限量”,特地将畝産控制在1000公斤左右。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減少農藥使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葡萄品質。
因為騰出了葡萄樹幹的空間,地裡還能套種生姜、赤松茸、多肉、土豆等作物,“像赤松茸,種得好的,每畝一年還能多賺兩三萬元。”
永康葡萄種植面積一萬畝,經過近四五年的推廣,其中1000多畝已經像方志軍一樣,實現大樹冠種植,而且這種技術仍在不斷革新。
唐先鎮的發強農場,是全國基層農技的推廣基地,也是浙江省葡萄大樹冠栽培的試驗基地。
從每畝三四株到150株,到底哪種種植密度更合适?農場主曹發強砍掉葡萄樹,以不同密度做實驗,隻求一個答案。經過幾年摸索,他已心中有數:“每畝十幾株是比較合适的,夏黑、陽光玫瑰等品種長勢較快,比較适合搞大樹冠種植。”
對于經驗豐富的果農來說,技術的比拼,就像高手間的過招。永康市農技推廣中心首席水果專家陳紅星很自豪,這幾年,省内浦江、富陽、溫嶺等地,外省的江西、福建等地的果農,都曾前來永康學習葡萄大樹冠栽培技術。有幾個溫嶺的果農,甚至一回家就把葡萄樹砍了,将大樹冠栽培進一步推廣。
一個想種出“褚橙”的農民
挑戰高難度品種背後
是打破别人口中的“不可能”
同樣不追求産量的,還有永康小曲農場的農場主施成武。52歲的他有一個小目标:立志種出永康版“褚橙”。
在當農民之前,施成武經營一家小五金廠,一年收益二三十萬元。4年前,他一口氣流轉了30畝土地,嘗試現代農業種植。高中文憑的他參加函授課程,學習了農業栽培技術,還接受網上培訓,慢慢摸索出了柑橘種植的門道,挑戰那些高難度高産值的品種。
在唐先鎮白蓮塘村施成武的果園裡,有1000多棵甘平柑橘。這個源自日本的品種屬于高檔品種,每斤能賣到20元,但容易裂果。這個缺點讓不少果農望而卻步。
施成武卻不怕失敗。“既然容易裂果,那在膨果期就少用速效肥,慢慢摸索,總會有辦法。”在施成武看來,做農業就要追求精品,“要親力親為,比如嫩芽長出來要摘頂,摘的方向有講究,你可以雇人來摘,但摘不好,一時半會看不出區别,一兩年過去,發現對樹形有影響,也會進一步影響果實的品質。”
施成武種出的甘平柑橘。
施成武懂得鑽研技術。他在果園裡安裝了一條軌道,運輸肥料、果實;每棵果樹周圍還安裝了3個噴頭,隻要按一下手中的開關,遠處電機啟動,噴頭就自動噴水。原本人工澆水需一天,如今20分鐘就能澆透,而且更均勻。
如今,施成武果園的産量供周邊遊客上門采摘,他還申請了鼎嘉源品牌,“維持精品定位,不能一味追求産量,要保證品質。”
和施成武有一樣想法的農民在永康不占少數。
66歲的生姜種植大戶徐振良,在得知五指岩生姜獲得國家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證書”後,第一個來申請地标使用。4月中旬,露天生姜剛剛種下,徐振良大棚裡的生姜,已經長出了半米高的姜葉。從露天到更高難度的大棚,十多年來,徐振良一直在尋求突破。都說生姜不能連年種,不然容易得姜瘟,但徐振良掌握了大棚高溫殺菌消毒技術,解決了這一種植難題,産量實現畝産萬斤。每年靠農業種植,徐振良能賺三四十萬元。
正是這些永康人,将臻于完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運用到了農業領域。
專家點評:
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顧益康——
加快品質化、品牌化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首席專家顧益康看來,加快品質化、品牌化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
顧益康認為,農業生産要充分考慮當地資源、環境、市場等多重因素,要在品質化、品牌化培育上做好文章。如果随意的擴大規模,品質無法保證,價格變低了,下一輪周期又會大起大落,所以要找好找準利益的均衡點。
像永康的葡萄,放眼全省,種植面積不是最大的,但農戶收入卻不低,在精品水果市場反響也很好,夏黑葡萄這一品種最高可賣到25元一斤。
顧益康說,農業現代化不僅僅是種植技術、設備的更新叠代,今天的市場,需要不斷提升農産品的品質和價值,不斷增加品牌的含金量。我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強鍊補鍊上,以 “一村一品、一鎮一品、一縣一品”為核心,大家形成合力,做精做強,全力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特色優勢品牌,走出一條高效生态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時代,我們要抓住新的發展機遇,讓農業高質高效、讓鄉村宜居宜業宜遊、讓農民富裕富足。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