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母親突然去世。
這樣的場面,你在電視裡看到的多是披麻戴孝,草木同悲。
但。
總是這樣嗎?
大哥從國外回來奔喪。離家十年,見面的第一句話是——
為什麼媽出事的時候
你們都不在身邊
有這麼當子女的嗎
二哥和老三誰也不待見誰。
關起門來,二哥二嫂說起閑話。
不想說她了,惡心
父親躺在沙發上,說話聲氣若遊絲。
而老三打量他的神情,居然是這樣的……
好像是剛經曆了喪偶之痛。
但父親最惦記的,是回到老宅,找到家裡的存折。
因為——
你媽剛過世
我好不容易能伸直了腰
呵呵。
這還像個家的樣子嗎?
但不管關起門來是個什麼樣子,外人問起:“你家裡怎樣呀?”
他們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
《都挺好》
《都挺好》是一部家庭劇,主角是一五口之家。
這是全家福。
全家人齊齊整整,笑容滿面,貌似正常得很。
仔細看左邊局促的女孩。
她是這家老三,蘇明玉。
但怎麼看都像個局外人。
《都挺好》劇情發展不拖沓,第一二集就交代了個明白。
自打孩子們出生後,蘇家食物鍊就定型:
蘇母趙美蘭>大哥蘇明哲>二哥蘇明成>父親蘇大強≈蘇明玉。
蘇明玉會在最底端,隻一個理由,她是女孩。
在蘇家,母親能為大兒子要去美國留學賣房,能免費贊助給工作前去散心的二兒子2千塊,偏偏舍不得給小女兒出1000塊報名高考強化班。
後來竟然以家裡經濟條件不允許為由,讓學習成績好的女兒去讀免費的師範。卻在一年後,火速賣了家裡第二間房,給二兒子結婚用錢。
父親蘇大強,一被老婆喊全名,就會條件反射地一抖。
女兒負氣要跟他們決裂時,他都不敢勸一句。
和很多人一樣,在Sir早期的觀念裡,家,總有個差不多的模闆——
父嚴,母慈,子孝。
規矩分明,又其樂融融。
《都挺好》毫不留情撕開了這層粉飾和僞裝。
你會看到,一個并不仁厚講理的母親。
大兒子明哲學習好,能給家裡争光,她喜歡;二兒子明成嘴巴甜,她也喜歡;唯獨小女兒明玉,她就是看不順眼。
一個忍氣吞聲的父親。
他總是佝偻着背,遇到争吵就習慣性地躲。
似曾相識。
在導演簡川訸的上一部作品《歡樂頌》中,也爆發過同樣的矛盾。
樊勝美,一個憑借自己能力在上海站穩腳跟的獨立女孩,卻被像吸血鬼一樣的家庭依附。
父母重男輕女:女兒孝敬是應該,但把錢拿去接濟兒子是他們的自由。
于是,她就被迫當上了别人口中的“扶弟魔”。
同樣的痛點,《都挺好》來得更加複雜。
它沒那麼強烈,但卻像一根針,紮到你以為沒所謂的地方,戳破你在外漂泊後對家積累的濾鏡。
那個逢年過節總被呼籲回去的地方,不止有溫馨,它還攢了一堆的難言之隐。
《都挺好》拍的是蘇家的家醜。
父母自私,拖累兒女;子女不睦,敷衍推脫。
但這次家醜,卻可能是對現今中國家庭的一次重構。
原作小說簡介開頭有這麼一句話,很關鍵。
每一個家庭都是不等邊形,隻要每一邊都安之若素,不等邊有不等邊的理由。看蘇家那麼畸形的不等邊形,也是穩固地發展了幾十年呢。
一個家是一個頂梁柱支持,如今拔去頂梁柱,這個家如何恢複平衡結構。
蘇母在世時,這個頂梁柱是她。
手握家中經濟大權。
即便女兒要跟家裡翻臉她也不怕。
蘇明玉 你是個女孩
你怎麼能跟你兩個哥哥比呢
我們隻負責你到18歲
你以後還要嫁人
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強勢的蘇母,是家中頂梁柱,也是她,讓蘇家不等邊形畸形地穩了半輩子。
孩子小時,家中資源、情感分配失衡,錯在母親強勢,也錯在父位缺失。
蘇大強不像蘇母趙美蘭,對一個能出國留學、一個能讨自己歡心的兒子是真心偏愛。
他看不慣明成油嘴滑舌卻好吃懶做,對學習不錯的小女兒也有心關愛。
但他太軟弱。
飯桌上,明明有5人份的雞腿,蘇母偏要多個動作示愛,先後給明成、明哲夾到碗裡。
蘇大強耷拉着眼,心裡氣不過,手上筷子也捏起一雞腿,悄悄就往女兒碗裡送。
女兒倔,不肯吃,他又怕被老婆罵,讪讪把雞腿夾回盤子裡。
這一送一丢,已經是蘇大強自以為能做,為父最盡的責任了。
“你看,我不是不愛你啊,我隻是不敢。”
那個沒有得到寵愛的女孩成了什麼樣?
渾身有刺,和家人保持距離。
對父親,沒有依靠和寄托,她看他,像看個孩子。
那些被他影響,得到寵愛的男孩成了什麼樣?
老大蘇明哲,名字取得好,以“孝道”明哲保身,自己遠遁國外,擔負給蘇家争光的重任,理所當然地可以不用照顧父母,又沒有心理負擔。
知道父親不适,立刻指責弟弟妹妹。
老二蘇明成,在母親羽翼下,享受半生的撒嬌好命。
要治家出力幫媳婦解決煩心事時,還是隻能用撒嬌這一招,否則就是學母親的以暴制暴。
《都挺好》目前隻有7集,蘇家所有人各自的心結還沒完全展示。
但可貴的是,這部劇沒有過分側重主角蘇明玉的光環,反以中立的态度審視蘇家每一個人。
《都挺好》沒有那種活明白的通透人,裡頭都是些活得一知半解的普通人。
各人有各人的讨厭,但也不回避各人有各人的委屈。
沒了老伴兒的蘇大強住在二兒子家,每天隻能吃外賣,還打電話跟兒子抱怨。
但沒辦法,二兒子和兒媳婦不會做飯,白天要上班,蘇大強人又馬虎,用煤氣不安全。
隻能每天給他點外賣。
吃外賣乍一聽多敷衍多不孝。
可年輕人自己在單位都是吃外賣,給老人家點的外賣他不喜歡,覺得飯夾生。
兒子兒媳委屈啊,那家外賣店多貴啊,平時自己都舍不得點。
這種全方位的透視拍法,才最真實——
如果隻拍大家的讨厭,就是一出标準狗血生活劇;
如果隻有各人的委屈和犧牲,又是一出家和萬事興的标準四好家庭劇。
在家庭責任、義務的擺弄下,人人都覺得自己為這個家付出很多,都覺得自己不容易,人人也都覺得對方太不可理喻,矛盾升級,摩擦加劇。
《都挺好》的劇情雖然是家長裡短的瑣碎事,但在這種矛盾積壓的過程裡,我們看到的是,累積在中國家庭的隐痛。
然而奇怪的是。
因為揭露出這些家庭的隐痛,也讓《都挺好》招緻了許多“三觀不正”的一星。
那麼Sir想問,何為三觀不正?
如果洞察家庭成員的隔閡、猜忌、怨怼,就叫做三觀不正的話,那麼《紅樓夢》恐怕是天下第一三觀不正之奇書。
看看《都挺好》的開頭——
那是一張張誇張失真,連自己也分不清數為何而笑的笑臉。
這不就是我們身邊的親戚,我們的熟人社會?
當家庭,被要求了“必須正确”“必須溫暖”之後。
就能讓我們的家庭真正幸福起來嗎?
恐怕到時候,“都挺好”會變成一句咒語——
裝笑久了,笑就長在你的臉上,變成一張面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