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部國産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掀起了一波關于命運的熱議。
電影中的台詞:“去你的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成為年度最佳金句。
然而電影中的敖丙對于自己的命運,卻和哪吒有不一樣的心态。
相對于哪吒的命由己造,敖丙更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反抗不了。
自古以來,對于命運,有人認為:“命由天定,順應天命是歸途。”也有人認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那到底是命由天定?還是命由我作呢?
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給了我們提示:人生在世,命運由我不由天,想要立命,創造自己嶄新的命運,可以遵循四步法來知行合一。
和很多人一樣,袁了凡在還沒有頓悟前,也相信命中注定一說。
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離世了,他的母親要他放棄考取功名,轉去學醫,理由是:既能養活自己,也能幫助他人,一舉兩得。
孝順的袁了凡順從母親的意思,選擇了學醫。後來,他在慈雲寺遇到了鶴發仙顔的孔先生。
孔先生精通占蔔之事,每次占蔔都會應驗。
當時孔先生幫袁了凡推算命裡所注定的數:“在你沒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時,縣考應該靠第十四名,府考應該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應該考第九名。”
結果,第二年袁了凡去考試,果真和孔先生推算的一樣。
之後,孔先生又推算了他往後餘生的事情,結果大部分都應驗了,至此,袁了凡便覺得萬般皆是命,所有事情都是命裡的定數。
于是他便将一切看淡,變得無欲無求。
直到他遇到雲谷禅師一語戳中他的心窩:“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俗子?”
因為預知了将來的事情,袁了凡變得對生活毫無波瀾,因為他相信,無論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命運都是這樣的走向。
與其折騰,不如安穩的心态日漸滋生,最終将奮鬥的激情消耗了,人也躺平了。
但聽了雲谷禅師的話,袁了凡變得清明許多。
雖說很多人都無法選擇出身,不過這并不以為這就是命運的全部。出身隻是我們的命數,不是定義人生的全部。
命數雖然注定了一些事情,但現實是,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既然說命運是可以改變,那又應該如何改變呢?
袁了凡問雲谷禅師:“人真的可以逃脫命運的安排嗎?”
雲谷禅師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換句話來說,想要改變命運,那就要懂得去修善,來獲得更多的福。所修的善意多了,福報也會跟着一起來。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生的底色。
幫助别人度過難過,憐憫他人不易,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釋放自己的善意。
事實上,行善的對象并沒有限制,可以是小衆個體,也可以是大衆化的,并沒有具體要求。當然啦,大衆化的善是最大的善。
人們常說:“行善積德。”那是因為行善不僅能渡人也能渡己,但是行善并不是說要傾盡全部去做,而是有一定的準則才為之善,才能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袁了凡認為:行善其實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凡事量力而行。
比如,對于一個有自理能力的乞丐,你可以将全部财産給他,有可以教會他謀生的技能,讓他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但如果将全部财産都給了他,很多時候并不是真正的幫助他,而是會害了他。
人都會有劣根性,太容易得到的東西都不會珍惜。對于突如其來的财富,沒有規劃意識的乞丐,很大可能會以極快的速度揮霍而空。
到最後還是擺脫不了貧困的狀态。
但如果能給予一定财力支持的情況下,教會他謀生的技能,那他的人生很大機會會有另一種可能。
而是這個善舉不隻是幫他改變現狀,也會對他的人生産生深遠影響。
所以行善的時候,不僅要量力而行,還要有評估利弊的能力,帶有前瞻性和利他性。
善與惡是雙生的,善的背面便是惡,行善是能真正助人還是會變成惡果?都應該有一個評估利弊的能力,預估所才生的影響,為求将弊端降到最低。
有人說:“《了凡四訓》是一本讓世人行善樂施的書。”
而在度山陰老師所講的《了凡四訓》中,更傾向于對年輕人諄諄教誨,尤其是在為人處世方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