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的關閉了朋友圈?文/輝哥奇譚2022/04/25,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我慢慢的關閉了朋友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輝哥奇譚
2022/04/25
雖然我是一個朋友圈超級愛好者,在過去10年的時間,一直堅持在朋友圈分享内容,但是在最近不得不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關閉朋友圈。
當然,并非完全關閉朋友圈,而是關閉了「發現頁」上朋友圈的入口。但依然保持在朋友圈分享内容的習慣,比如借助其他App的「分享」功能分享文章和圖片,很多照片(圖片)在分享時也會附上感言。純文字的信息還不知道如何發送,但這并非關鍵,因為如果特别想發感言的話,還是可以借助一個占位用的圖片發文字。
這樣的方法讓我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分享心聲的習慣,同時避免了從朋友圈接收更多的信息。基于衆所周知的原因,朋友圈最近充滿了各種情緒。10萬 的文章每天都會出現,甚至還出現首條評論點贊10萬 的情況。
隻要打開朋友圈,五條信息中至少有兩三條是相似的内容,相似的情緒。一個人處于這樣的情緒包圍之中,自己的情緒很難不受影響。有個年輕朋友最近突發不适,情緒低落,血壓陡升,據他分析與朋友圈彌漫的情緒有很大關系。
而我,也是一個「情緒易感者」。我會因為各種消息傷心、焦慮甚至是憤怒,同時又有強烈的無力感。這種情緒正在影響我每天的狀态,而我發現自己一旦處于這樣的情緒當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會受到影響。
于是我決定接受自己内心不夠強大的事實,打算暫時關閉朋友圈一段時間…
關閉朋友圈一周以來,我發現并沒有什麼損失,内心的焦慮卻減少了很多,整個人能相對輕松起來。我可以持續在朋友圈分享健身、讀書、随手拍、麥田,而那些關鍵的信息,其實會通過不同的渠道抵達我這裡。等它們抵達時,已經不像是最初那樣鋪天蓋地而來,讓我應接不暇。而我也會時不時給上海的不同朋友電話聯系一下。我發現,内心相對輕松的我相比于焦躁不安的我,在與上海朋友溝通時,反倒能給他們更多的力量與支持 —— 這不正是我所期待的狀态嗎?
生活還要繼續,我們也會經曆自己一定要經曆的考驗,這一點誰也逃不過去。但我從最近這段心路曆程中已經學到很多 —— 比如要以怎樣的心态對待不确定的明天。
此外,在關閉朋友圈之後,我會時不時地想起某個朋友,想去了解他們的近況,于是會打開微信的通訊錄,找到他們的頭像,手動點開他們的朋友圈,查看近況。相比于以前直接訪問朋友圈的信息流,這種主動搜索的方式貌似要複雜很多,但也讓我發現,其實我真正關心的人沒有那麼多。我的微信朋友有大約5000人左右,我最關心的那些朋友,其總數加起來應該會遠遠小于100。以後如果要打開朋友圈的入口,是不是考慮可以隻看這不足100人的朋友圈更新呢?
推薦算法和按時間排布的信息流,能主動「投喂」我們很多信息,其中90%以上的信息,并非我們所必需或者急需。可以這樣說,日常接觸到的朋友圈信息,有90%對我們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但我們卻因為日常高頻的接觸此類信息,被迫讓自己已經疲憊不堪的内心去「加班」處理這些信息。這樣的狀态,内心不累才怪!
在一周以前,我每天數十次打開微信朋友圈,刷一圈之後再離開。但是在關閉朋友圈之後,這樣的行為就消失了,這減少了90%不必要信息的攝入。而我會主動搜索自己真正關心的内容,搜索真正關心的人。這種被迫養成的習慣,讓我能在更多的時候保持内心的安靜。
于是我終于有空可以審視幾個長久以來都未被重視的問題,比如:自己在朋友圈的收獲究竟是什麼?
是啟發、開心、提升工作效率、節省時間、與他人深入交往、放松、減少壓力,還是重複、煩心、影響工作、浪費時間、淺層結交、緊張、增加壓力?
一件事的結果,如果是前者,那麼多多益善;如果是後者,那麼需要盡可能地控制,甚至有勇氣做出最大的節制。如今,浏覽朋友圈信息,就屬于後者。
此外還有一個深刻的教訓,在信息獲取這件事上,千萬不要偷懶,不要依賴訂閱的信息流或者平台自動推薦。還是要從自己的目标與定位出發,主動獲取高價值信息。這樣看起來麻煩,其實才是最高效和正确的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