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位外甥大年初一向舅舅索要紅包,舅舅不給,他就威脅舅舅要理頭發,吓得舅舅趕緊給紅包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至今,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民間都流傳着“正月不理發”的習俗,人們都是趕在大年三十以前修剪頭發,然後一個多月内不再理發,直到進入二月份,過了“二月二日龍擡頭”這天以後,才去修理頭發,一個多月才理發,網友紛紛喊話,帥氣的發型就要不保啦!
其實,關于正月理發的話題一直層出不窮,比如,有多少人正月理發,不敢告訴家人?比如,正月理發,理發店可以送舅舅一份意外險嗎?比如,科學解密正月理發......
昨日,記者走訪了安康幾家理發店,發現大多數人對于“正月不理發”的看法已逐漸淡化。
在“紅連發藝”的理發店内,記者發現,盡管已經是晚上八點,老闆娘依然在忙着給客人理發。老闆娘介紹說,正月初四就有客戶打電話要理發,正月生意很好,每天大概有二三十位客戶來剪頭發,沒有受到“正月理發死舅舅”說法的影響。
正在理發的市民梁女士說:現在的人都是新思想,誰還在乎正月理不理發;
市民趙先生說:我們現在是新時代,有新的看法;
市民劉先生說:覺得正月理發是陋習。
而對于介不介意外甥正月理發,以上三位市民均表示不介意。
晚上九點,透過“馬師發藝”的玻璃門,依然能看到客人理發的身影。
雖然“正月不理發”正在逐漸淡化,但也有人依然保持着“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觀念”,認為保持習俗是好的。
市民江女士說:我正月不會理發,雖然迷信不可信,但是不想自己被套路;
市民劉先生說:十二月理過了,所以正月不理。
其實,民間流傳正月理發“死舅舅”的說法,是個誤傳,并不存在這種事情,隻不過另有它因——“死舅”是個“誤解”,本質上是“思舊”。據考證,清代之前人們認為頭發是父母所賜,應當保全終生。1644年清朝入關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剃掉前額的頭發,在腦後紮一條辮子。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抵制剃發。這樣,有人私下,每到正月裡大家都不剃頭,并将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但随着時間的流逝,“思舊”的情緒淡化了,諧音附會為“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許多人依然選擇保持“正月不理發”的習慣,是因為對舅舅的尊重,不想惹怒長輩生氣,人們習慣正月不理發。而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在《黃帝内經》中的“四氣調神大論”中的“春三月”中就有一段話說:“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具體到理發上就是,春天的這三個月,應該讓頭發自由生長,而不該剪斷;應該讓頭發松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該紮得太緊。違反這個規則,就會傷到肺。但倘若整個春三月都不理發的話,人們實在受不了長發的困擾,于是就有聰明人開始隻在正月裡不理發……
實習記者 殷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