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花一詩:海棠
枯木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朝 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元好問(1190年-1257年 ),字裕之,号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
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 。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滅亡後,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隐居不仕,于家中潛心著述。元憲宗七年(1257年),元好問逝世,年六十八。
元好問留下詞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詞人。元好問詞的内容不及其詩内容廣大,但在金詞壇卻是題材最豐富的一家,藝術上以蘇轼、辛棄疾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抒懷、詠史、山水、田園、言情、詠物、贈别、酬答、吊古傷時,無曆不控。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十六歲的元好問赴并州趕考,途中碰到一個捕雁的人說,他今天捕殺了一隻雁,另一隻逃脫的雁悲鳴不止,然後投地而死。聽後非常感動,從獵人手裡買回了那隻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邊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并寫《雁丘》辭一阕,其後又加以修改,成了一首傳世之作《摸魚兒·雁丘詞》:
【序】泰和五年乙醜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識,号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莺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是元好問創作的兩首七言絕句之一。嘉熙四年(1240年前後),詩人已入暮年,時金已滅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鄉,抱定了與世無争的态度,過着遺民生活,他自覺已無能周濟天下,于是隻能堅守自已節操,獨善其身。在這時詩人創作了這首詩。
這組首詩描寫海棠含苞待放時清新可人的風姿,文字淺易,含意隽永,構思精巧,耐人尋味,彩筆精繪,典麗朗潤,紋理細密,色澤鮮豔,光采燦然,格調高雅,韻味醇厚。
詩句寫了深藏于重重新綠之中的、尚未開放而僅僅是“數點紅”的海棠蓓蕾。詩人忠告它“愛惜芳心”,不要輕易地吐蕾。那麼,詩人為什麼要如此深情地忠告?
也許,詩人想到了,如果一旦開放,幾場風雨之後,花就會很快墜落、凋零,“林花謝了太匆匆”,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謝落,為了它的長久,詩人甯願紅蕾深藏。也許,詩人想得更深,認為真正的“芳心”是不應該輕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樣在春風中追逐、嬉鬧,隻是一種炫耀,一種淺薄的表現。詩人不希望像“桃李賣陽豔”,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贈韋侍禦黃裳》)。
總之,詩句雖然用語平易,卻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給我們很多的思考。詩人曾經說過:“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而抗浮雲。”(《新齋賦》),詩人作此詩時已入暮年,時金已滅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為鄧人作詩》)、“衰年那與世相關”(《已卯端陽日感懷》)的态度,過着遺民生活,他自覺已無能周濟天下,于是隻能堅守自己節操,獨善其身。詩人也許從一個側面,借告誡未開之海棠,不要輕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這種心态。
2018.3.11榆木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