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有一顆竹心

我有一顆竹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06:55:21

我有一顆竹心?新華社鄭州7月8日電題:放下鋤頭,卻撥動命運的琴弦,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我有一顆竹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有一顆竹心(卻撥動命運的琴弦)1

我有一顆竹心

新華社鄭州7月8日電題:放下鋤頭,卻撥動命運的琴弦

新華社記者史林靜、汪亞

“手指不要抓弓太緊”“用小臂輕輕帶動手腕”…… 周末,河南駐馬店市确山縣提琴産業園内,傳來陣陣悠揚的琴聲,平穩的鋼琴聲配合着小提琴音,合奏出一曲《我和我的祖國》。

32歲的音樂老師張婷婷一邊打着拍子,一邊給孩子們講授提琴技法。

張婷婷出生在确山縣雙河鎮的農民家庭,從小喜歡音樂,可在她印象裡,當時就讀的小學裡唯一的樂器就是一架腳踏琴,整個鎮也沒有一家琴行。

曾經,确山縣的老百姓,也沒幾個人熟悉提琴。但如今,這裡年産提琴約40萬把,造出了中國80%的手工制作中高檔提琴。

農家山鄉竟成了洋氣的“提琴之鄉”,這變化要從第一批丢下鋤頭到北京提琴廠打工的确山農民說起。

王金堂就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确山縣竹溝鎮竹溝村的王金堂,父母都是農民,家裡的經濟來源僅靠着8畝貧瘠的山地。每年緊巴巴的收成,隻能換來一眼望不到頭的苦貧。1984年春天,16歲的王金堂痛下決心,用一袋麥子換來車票,再揣上親戚幫襯的糧票,踏上了開往北京的“綠皮車”, 丢掉鋤頭當起了“北漂”。

“刷盤子、工地搬磚、蹬三輪賣菜,啥都幹過。”王金堂說,後來經老鄉介紹,他進入北京一家提琴廠當學徒。靠着一股子韌勁和拼勁,5年後,手藝日漸成熟的王金堂開起提琴制造作坊。後來,老鄉帶老鄉,越來越多的确山人來到北京從事提琴制作。

從農民到學徒再到制琴師,“王金堂們”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确山師傅”名氣漸漸大了起來,确山縣也在慢慢發生改變。必不可少的,不僅僅是陽光、空氣,還有音樂的芬芳。

從小在确山縣長大的張婷婷在高考結束後,選擇了外地的音樂院校。“每次回來都能發現變化,縣裡和鎮上的樂器行多了,談論音樂的人也多了,甚至還會有人向我打聽學音樂的事情。”張婷婷想不到,當年那個連琴行都沒有的小鎮,已經成了外地人口中的“提琴之鄉”。

2015年,确山縣規劃建設了600多畝提琴産業園,對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幫扶。标準化廠房、車間、配套用房可免費使用3年,并開啟相關手續辦理的綠色通道,在外能人資源開始轉化為本地發展的獨特優勢。

随後,60多位制琴師先後回鄉創業,一些提琴生産企業也陸續将生産線搬回到确山。目前,确山當地可以出産的提琴相關産品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相關配件等超過30個系列、400餘種型号,不少産品遠銷歐美。

“現在政策好,交通、物流各方面設施都很完善,振興家鄉産業,讓家鄉人富起來,是我們這些在外的确山人一直惦記的事。”如今,王金堂的琴廠全部招收當地農民,已培養出50位手藝人,學成的人又去帶新人,越來越多的農民告别了靠天吃飯的日子。

提琴産業的發展,讓世界聽到中國的好聲音,也讓這裡的人們生活更加富足。

48歲的貧困戶孫永清在提琴産業園昊韻琴廠上班,在40多道提琴制作工序中,他主要負責材料分類,為不同種類的提琴挑選合适的木材。

“我身體不太好,這個活不費大力,不僅離家近,一個月還能拿3500塊錢,頂過去一年的收入,這樣的好日子能敢想?”孫永清将手邊的雲杉歸好類,習慣性地扶着腰,臉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2019年,放下鋤頭的孫永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如今,确山提琴年産值達6億元,帶動當地2600多人就業。

“物質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充實了,音樂課已經成了各級學校的标配,不少企業免費給學校提供音樂設備,越來越多的孩子擁有更多學習的機會。”畢業後,張婷婷回到家鄉做起了音樂老師。

提琴産業園免費提供設備和場地,3年來,張婷婷一直利用周末時間義務教孩子們學習小提琴。“隻要想學,任何人都可以來。”張婷婷說,這樣的生活,是她小時候做夢都想擁有的。

“老一代做琴,新生代拉琴,這日子可不就是節節高嘛。”王金堂笑着說。(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