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海軍航空大學某大隊機務人員維修保障戰機。 趙鳳權攝
前不久,國外一家企業宣布,計劃在一款五代機上投入使用一種自主式裝配計量和無損檢測系統,用以精确測量戰機構件的尺寸,并将檢測數據與設計模型進行比較,供設計人員參考。該企業介紹,如果這款系統得到推廣應用,将大幅提升新戰機的研發生産效率。
在航空裝備制造領域,計量技術是戰機研發的重要基礎。無論是數字設計、精密制造還是維修保障,都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它就像一把“萬能标尺”,丈量着戰機各系統技術指标,确保戰機飛行安全。可以說,航空計量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着航空裝備制造質量。
自戰機誕生以來,世界航空強國就将航空計量作為重點領域進行科研攻關,助力戰機不斷追求極限性能。那麼,航空計量技術如何伴随戰機叠代發展?航空計量又有哪些技術難點?本期,我們邀請空軍某裝備修理廠計量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王莉為您解讀。
航空計量,為戰機打造“鋼筋鐵骨”
2018年10月29日,一架從印尼首都雅加達飛往邦加槟港的波音737客機在太平洋上空失聯墜海。印尼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事故後發現,機務人員在修理迎角傳感器時違規操作,導緻迎角測量數據産生誤差,最終釀成大禍。此事件一出,各家新聞媒體紛紛跟進解讀,其中“航空計量”這個名詞被屢屢提及,受到很多航空專家的高度關注。
追溯曆史,早在100多年前,萊特公司在第一條飛機生産線上,制訂了整條産業鍊量值一緻、測量過程受控、測量結果準确可靠的安全生産規定,該規定成為航空計量的“雛形”。
兩次世界大戰後,螺旋槳戰機被噴氣式戰機取代,複雜精密的飛機系統助推了航空計量的快速發展。
然而,既要追求戰機的高性能,又要精确測量戰機性能數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現代戰機是一個複雜的熱力機械系統,在戰機研發生産過程中,航空計量要集中解決3道難題:
一是耐高溫。渦扇發動機工作時,渦前溫度可達到1500℃,溫度傳感器必須經得起高溫炙烤,還要确保測量結果準确可靠。早期,航空設計師會通過水冷和氣冷兩種方式為傳感器降溫,但收效甚微。
20世紀80年代,國外一家公司選用耐高溫的銥铑材料為傳感器打造“金鐘罩”,使其在非水冷條件下經得起1700℃的高溫烘烤;英、法等國軍工企業還發明了光纖測溫、波譜測量等技術,對航空發動機進行“隔空診脈”,從而獲得真實可靠數據。
二是抗振動。衆所周知,振動是戰機承力部件的“頭号殺手”。在戰機研發階段,除了肉眼可以發現的裂紋,不少構件故障極具隐蔽性,通過強拆手段查找設計缺陷效率低下,且數據結果并不準确。
此路不通,必須另辟蹊徑。一些設計師巧妙地研究材料内部結構異常而引起的熱、聲、光等反應變化,成功研發出内部缺陷檢測設備。國外某公司使用高度敏感的紅外攝像機來檢測飛行器複合材料,通過計量熱量差異,識别蒙皮下的斷層區域。這種檢測設備如同一副“透視眼鏡”,讓問題隐患“無處遁形”。
三是數據多。戰機進入生産環節,精确處理海量數據能力決定着精密制造水平。以航空發動機葉片制造為例,葉片測量參數多,自動化生産過程中數據采集速度達到每秒上萬個,數據處理能力關系到戰機的生産質量和效率。
為提高對整體葉盤葉片的檢測效率,英國雷尼紹公司開發了一種高速掃描系統,每秒可以采集上千個3D數據點。與傳統的機内測量技術相比,高速掃描系統不僅可以縮短測量時間,還能夠對葉片前邊緣進行精準測量,葉片成品率持續攀升。
事實上,戰機的關鍵零部件生産總裝是一個串聯過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緻産品質量不合格。近年來,數字化測量被廣泛應用于工裝制造、零件檢驗、戰機組件掃描分析和逆向建模等航空制造領域,為戰機打造“鋼筋鐵骨”。
檢查診斷,守護戰機健康的“數據醫生”
一款新型戰機的研發技術再先進、設計圖紙再完美、試驗再成功,能不能持續發揮出戰鬥力,還要看戰機的維修保障技術能力。
以印度空軍為例:過去40年墜毀戰機高達上千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空軍後勤保障能力不足,很多機型設備缺乏配套的計量檢測儀器,戰機常常“帶病”飛行,導緻故障率居高不下。
20世紀90年代,随着戰機向着多用途方向發展,機載電子設備數量成倍增加,但戰機的可靠性反而降低。電子操縱系統時常會出現誤判等錯情,因此更加依賴數據監測的準确可靠。
為此,航空計量作為戰機的“數據醫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證戰機的可靠性——
為維修設備繪制“心電圖”。要想維修一架戰機,首先需要有一套完好的維修設備,而航空計量是保證維修設備精準有效的關鍵。針對電子測試設備,工程師通常會輸入模拟信号、計量設備的反饋信号,就可以繪制出受檢設備的“心電圖”,設備的健康狀況一目了然。
用“聽診器”發現故障征候。任何故障發生前,都是有迹可循的,越早發現故障越有利于戰機飛行安全。維修人員除了觀察戰機的各項性能數據外,還會通過振動、溫度等參數變化剖析故障問題,甚至将計量檢測系統搭載到戰機發動機試車平台上,像“聽診器”一樣對戰機“心髒”進行實時監測,反饋異常信号。
為返修戰機“做體檢”。維修人員作為戰機的“數據醫生”,會按照“一機一狀态”要求,對整機性能和狀态開展評估。檢驗時,維修人員将健康評估模型植入監測傳感設備,通過監測潤滑油成分、主軸軸承噪聲等多項數據,為戰機“驗血”“把脈”,發現并及時排除戰機故障問題。
計量先行,撬動裝備研發的“杠杆”
計量界有這樣一句話:“隻有測量出來,才能制造出來。”每款武器裝備的叠代升級,都離不開計量技術的發展進步。
去年,美國海軍向國會提交的2022年預算草案沒有關于電磁炮的開支。自2005年以來,這項開支每年都會出現在海軍“未來研發項目”的清單中。美國海軍官方表示,電磁炮項目将被凍結,所有研發内容将被記錄并封存。這意味着,這個花費5億多美元的項目被迫叫停。
其實,這樣的結局并不意外。早在之前的試制過程中,電磁炮在180公裡極限射程時,誤差高達100米以上,根本無法命中目标。高強度電磁脈沖的計量校準技術難度很大,美國海軍不得不将這個項目無限期擱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計量技術是支撐武器裝備研發和作戰使用的重要基礎,被喻為技術創新的“種子”。航空航天、精确制導、電磁對抗、通信導航等領域都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
俄羅斯十分重視計量技術的積累和研發,在時間計量方面多次取得技術突破,衍生出的先進制導技術,擦亮了戰略和戰術導彈的“眼睛”。在打擊叙利亞“ISIS”目标時,俄羅斯“口徑”導彈穿越上千公裡,打擊精度在10米以内,展現出優異的精确打擊能力。
近年來,量子技術在計量領域快速興起,其單量子水平的極限探測、精準操縱和極限運用,是傳統物理計量精度的上百倍。由此發展而來的量子慣性導航,具有高精度和高靈敏度優勢,有效解決了GPS導航精度随時間推移而降低的問題。
2016年,英國皇家海軍在測試潛艇時發現,量子導航系統精度在24小時内的定位誤差僅有1米。不僅是水下,地下和建築群裡等導航衛星難以探測到的地方,量子慣性導航同樣可以發揮作用。通過使用量子重力儀或磁力儀對該區域的磁場進行精确測量,導航精度可以精确到厘米級。有人預言,量子計量的發展将對軍事應用帶來革命性影響。
此外,在聯合作戰方面,無人作戰系統和空天一體化作戰網絡的建立,需要時間計量的高精度同步。世界上多個國家的研究機構都在開展高性能計量設備的小型化、工程化研究。原子鐘、量子接收機等高精度計量設備日趨成熟,将成為衛星、戰機、導彈、地面雷達等裝備“最強大腦”的重要組成部件。
未來,計量技術會向着系統化、綜合化、多參數化的方向發展,以适應武器裝備的信息化、體系化需要。可以預見,随着裝備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新型計量設備将不斷問世,測量範圍越來越廣,技術指标越來越高,計量技術越來越先進。(祁宇豪 王若璞 王子昂)
來源: 解放軍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