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學而篇第12篇感悟

論語學而篇第12篇感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0 08:18:24

論語學而篇第12篇感悟?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學而篇第12篇感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論語學而篇第12篇感悟(論語筆記340如有所譽)1

論語學而篇第12篇感悟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我們普通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喜歡點評事,喜歡毀譽人。哪怕原本與自己不相幹的事和人,也總喜歡通過點評和毀譽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愛表現是嚴重的我執。孔子發現人們有這樣的毛病,于是告誡我們對人不要随便加以毀譽。如果不得已一定要評價,就應該做到實事求是。孔子說:我對于别人,诋毀過誰?贊美過誰?如果有所贊美,那必須是經過考察的。這些被贊譽的人,正是夏、商、周三代推行正道所依靠的人啊。孔子認為三代的賢人以直道行事,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故為後世所推崇。

孔子到底有沒有毀譽他人的毛病?

“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朱子注:“毀者,稱人之惡而損其真。譽者,揚人之善而過其實。夫子無是也。然或有所譽者,則必嘗有以試之,而知其将然矣。聖人善善之速,而無所苟如此。若其惡惡,則已緩矣。是以雖有以前知其惡,而終無所毀也。”朱子說孔子沒有喜歡毀譽他人的毛病,如果一定有所贊譽,那必定是經過驗證的。聖人樂于盡快去贊揚好人好事,而在指責壞人壞事的時候就盡可能緩慢。朱子對這句話的解釋隻是順着孔子自己的意思對聖人加以贊美,并沒有認真分析。“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這句話不過是孔子不自知的随口所言,孔子算得上是非常喜歡點評事件和毀譽人物的,用曆史事件和人物來講解道理也成為其教學的特色之一。《論語》中充滿了太多對事件的評論和對人物的毀譽,說孔子沒這習慣就是睜着眼睛瞎說。至于說是不是每個被孔子毀譽過的人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那還真不一定。當然,很多的人物現在都找不到佐證的資料,也就無從證實孔子的評價正确與否。但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孔子評論事或人,都是一以貫之地用其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原則。凡是符合這一原則的都會得到贊美,凡是不符合這一原則的就會被批評。孔子說:“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衛靈公》)這裡的“察”就是本章的“試”,察的标準就是儒家的思想。我們舉個例子,孔子對子産執政的評價極高,還稱其為君子。但孟子就批評子産根本就不是個會做官的人。孔子對冉求幫助季氏的行為大家鞭撻,甚至不惜要與其斷絕師生關系,他自己也沒有辦法解決冉求面臨的這些問題。孔子還謾罵顯然是道家人物的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就是把自己的學說淩駕于别人的學說之上的一種學術霸淩。在評價管仲這件事上就特别的孔子。孔子認為管仲的為人是不知儉、不知禮,但他輔佐齊桓公稱霸的功績卻得上“仁”。

所以我們在學習《論語》的時候,不能像朱子一樣搞兩個“凡是”,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凡是孔子的話都是正确的,凡是孔子的思想都要堅決擁護。而應該放到中華文化的系統之中去客觀評價。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朱子注:“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無私曲也。言吾之所以無所毀譽者,蓋以此民,即三代之時所以善其善、惡其惡而無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實也。”朱子解釋孔子的意思是:這些人三代時就善其善,惡其惡,所以我也不能改變其善惡,我對這些人無增其毀譽。

很多大家對本章的理解都不太一樣。“斯民”以下,錢穆先生譯:這人呀,即是三代以來全社會一向有直道流行其間的人呀!(《論語新解》)楊伯峻先生譯作: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論語譯注》)李澤厚先生譯為:這樣的老百姓,就是夏商周三代正直做事的規矩。(《論語今讀》)三位先生的譯文差别較大,且都與原文有一定距離。我理解孔子的意思是:我對人無所毀譽,如有贊譽之人的話,那是經過時間、事實的證明确實值得贊譽。這些人,是三代能沿着正道發展的原因,所以我才會贊譽他們。

道客村曰:

善其善者善普世,惡其惡者惡自失。

三代直道之所依,毀譽必察有所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