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大體有兩種說法,其一為神授,所謂河出圖,洛出書。其二是人為的創造,造字者,傳說有包犧氏,黃帝,沮誦和倉颉。而以倉颉造字最為有名。
曆史上,女皇武則天為自己造字,稱武曌。到了五代十國時的南漢皇帝也效仿武則天為自己造了個字,叫劉龑。
通過十幾年來對甲骨文及古藉的研讀,我覺得漢字的起源,下面這段話最為貼切: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許慎稱之為以垂憲象)
漢字,上古并不稱字,叫書契或文籍,是用來代替結繩的,所謂“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總結下來,可以講,漢字是由伏羲氏,黃帝,沮誦,倉颉等聖人所造,用書,契的形式,加上易經八卦的解釋系統,來闡明自然規律及其對生命的影響。
因此,漢字,絕不能簡單地視為象形文字,每個字,都來自對自然的如實觀察,探究其中變化的規律以及自然規律對生物體的作用和影響,從微觀的結構形成到宏觀的物象顯現,其過程的變化發展,有着深刻的了解之後,經過八卦的實踐推演,證明認知的正确,方以書契的符号形式,正式确定下來。漢字的作用,是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
比之陳寅恪所言: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漢字的内涵,還要深邃得多,是對自然現象及其規律,作用的符号表達系統。因此才有倉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龍為潛藏之說。
《說文解字》雲:“黃帝之史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謂之字。
陳獨秀臨終,著有《小學識字教本》一書,解釋三千多個常用漢字的形音義及其孳乳衍生的規律,突破了《說文解字》和段玉裁注的束縛,除了征引古代文獻,還大量引用近代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古玺、貨币、陶瓦等古文字材料,并聯系現代方言口語,以探求文字之本義,及詞彙中的同源關系,該書原稿特别注明“教師用”三字,并在《自叙》中說:“中小學習國文識國字之法急待改良,不可一日緩矣。”
由于漢字是人類對自然認知的結果,是累世文明的結晶,科學的發明創造,故研究漢字,我認為,當以甲骨文符号系統為主,佐之以詩書禮易等上古經典,配合現代科技的成果,博采《說文》,《康熙字典》個等古人研究成果,融彙貫通,方能窺其堂奧。
#文化##文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