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7:54:43

河南地于中原,古代的“天中”,兵家必争之地。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壯麗畫卷裡,數不盡的傳說與故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古代時的河南各地,都出現過哪些成語吧?你還知道哪些呢?

1. 鄭州---暗箭傷人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

暗箭傷人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于《迩言》。

暗箭傷人拼音是àn jiàn shāng rén,該成語意思是指暗中射箭殺傷别人,即放冷箭傷害人。比喻暗中進行傷人的行為或詭計。該成語的結構為主謂式;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宋·劉炎《迩言》卷六:“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備也。”

後由此總結出成語“暗箭傷人”。

2. 開封---圍魏救趙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2

圍魏救趙(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于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軍事。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後人由此延伸出成語“圍魏救趙”。

3. 許昌---空前絕後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3

空前絕後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于宋·趙佶《宣和畫譜》。

空前絕後的意思是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該成語構詞方式是聯合式;在句中作定語。

宋·趙佶《宣和畫譜》:“顧冠于前,張絕于後,而道子乃兼有之。”

4. 洛陽---定鼎中原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4

問鼎中原,漢語成語,拼音是wèn dǐng zhōng yuán,意思是比喻企圖奪取天下。出自《左傳》。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遊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5. 焦作---休養生息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5

休養生息,漢語成語,拼音xiū yǎng shēng xī,意思是指在大動亂、大變革之後所采取的減輕人民負擔,恢複生産,安定社會秩序的措施。出自唐·韓愈《平淮西碑》。

唐·韓愈《平淮西碑》:“高宗中睿,休養生息。

6. 鶴壁---朝歌夜弦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6

朝歌夜弦,漢語成語,拼音是 zhāo gē yè xián,意思是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樂無度。出自《阿房宮賦》。

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嫔媵嫱,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辇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7. 安陽---精忠報國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7

精忠報國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于唐·李延壽《北史·顔之儀傳》。

“精忠報國”的意思是指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該成語構詞方式是聯合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

唐·李延壽《北史·顔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

8. 周口---東山再起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8

東山再起,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謝安傳》。

這則成語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

“隐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複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唐·房玄齡等《晉書·謝安傳》)

後人據此提煉出“東山再起”這個成語。

9. 駐馬店---君子之交淡如水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9

君子之交淡如水(拼音:jūnzǐ zhī jiāo dàn rú shuǐ)是一則來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于《莊子·山木》。

“君子之交淡如水”意為君子交往,平淡如水,不為名利,不尚虛華(交:交情)。該成語在句中多作狀語、分句;含褒義。也說“君子之交淡若水”。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

10. 南陽---三顧茅廬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0

三顧茅廬(拼音:sān gù máolú)是一則來源于曆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于諸葛亮《出師表》。

“三顧茅廬”原為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顧:拜訪。茅廬:草房)。後人用“三顧茅廬”來比喻誠心實意地一再邀請。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多含褒義。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這段話後來概括為成語“三顧茅廬”

11. 三門峽---中流砥柱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1

中流砥柱(拼音:zhōng liú dǐ zhù)是一則來源于傳說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中流砥柱”原指立于黃河之中的砥柱山(中流:河流中央。砥柱:砥柱山,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後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賓語,也作主語、定語,有時可作謂語;含褒義。

吾嘗從君濟于河,鼋銜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砥柱之中流”後來演變為成語“中流砥柱”。成語“砥柱中流”也出自于此。

12. 信陽---亡羊補牢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2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出自《戰國策·楚策四》。

該成語的意思是指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免得以後繼續受損失;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語、謂語、賓語。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四》)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亡羊補牢”。

13. 商丘---守株待兔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3

守株待兔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五蠹》。

該成語一般比喻死守經驗,不知變通。亦用以諷刺妄想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在句子中一般用作賓語、定語,多含貶義。也作“守株伺兔”。

《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守株待兔”。

14. 濮陽---坐懷不亂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4

坐懷不亂是一則成語,最早出自漢代毛亨創作的《毛詩故訓傳》。

坐懷不亂意指男女相處時,即使是女子坐在懷中,男人都不會有非禮的行為。後用來比喻男子在與女子相處時作風正派。

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

15. -濟源---愚公移山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5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這則故事的發源地,通常被稱之為愚公故裡的河南濟源。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16. 平頂山---誇父逐日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6

誇父逐日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于《山海經·海外北經》。

“誇父逐日”的意思是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該成語構詞方式是主謂式;在句中作定語。

《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誇父逐日”。

17. 新鄉市---毛遂自薦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7

毛遂自薦(拼音:máo suì zì jià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自薦指毛遂自我推薦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國遊說。後比喻自告奮勇或自己推薦自己擔負重任做事情。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将合從于楚……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毛遂自薦”。

18. 漯河---說文解字

家鄉變化大的成語有哪些(河南各地的成語)18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由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語文工具書著作。《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