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愛竹畫竹,畫出了竹的精神,畫出了一個竹的世界,傳之後人,可謂流芳百世,啟迪來者。
鄭燮畫竹因喜歡竹之氣節,有題畫竹句“屈大夫之清風,衛武公之懿德”。
他畫竹的三個階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筆暢達遒勁,構圖布局可謂“亂而不亂”,“疏密相間”,用墨“濃淡相宜”、“幹濕并舉”。
他的特異之處還在于他作畫全然體現了“書畫同源”理念,可謂“一筆書,一筆畫”。
至于畫面題跋的獨特書體,則于隸書間極為随意地融入了篆、隸、行、楷筆姿筆意,由此他自己将他的書體稱為“六分半書”,可謂一代高人,也是一代狂人。
觀賞鄭闆橋繪制的《竹石圖軸》,如坐春風《鄭闆橋集·題畫》中雲:“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有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則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雲乎哉!”也是因為這點,他的繪畫在那一時頗受士大夫,平民所喜愛。
他畫得的竹子體貌疏朗、筆力瘦勁,自有一番超凡脫俗的風格,時稱“鄭竹”,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
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
他的竹子為什麼畫得好?! 原來有這個秘密:
闆橋畫竹,“神似坡公,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清代學者像傳》,他一生的三分之二歲月都在為竹傳神寫影。他曾有詩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少年時,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紙,當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紙上時,覺得零亂卻飄搖的竹影宛如一幅幅天然圖畫。
他以自然為師,在《題雨後新笙圖屏風》中寫道:“餘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夏日新笙初放,綠蔭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涼适也。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棂,用勻薄潔白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于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
後來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過觀察和藝術創作的實踐,提煉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眼中之竹”是自然實景,是對自然的觀察和從中體驗畫意;“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時的構思;“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他把主觀與客觀、現象與想象、真實與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師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題畫竹》中,他總結自己的畫竹之法:故闆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淩雲,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節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圖》,嫩竹老竹,潑墨有香有淡,新、老、前、後,層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獨立,極富立體感,是一幅優秀的作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