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型教學的目标指向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學生,隻有具備在真實情境中解決複雜問題的品格與能力,才能具備核心素養。因此創設情境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本文中,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胡衛平教授結合新課改背景,闡述了創設情境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創設情境的三種策略,以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
本文整理自胡衛平教授在舟山市嵊泗縣思維型教學主題培訓中的分享
▲胡衛平教授
本文共4586字,仔細閱讀需12分鐘
創設情境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本世紀以來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和各種經合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都在積極推動基于核心素養的改革。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适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課程标準修訂時,每一個學科都應該明确核心素養,明确每一門課程育人價值的傾向。
如何衡量一個人具有核心素養?
隻有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才能稱得上是核心素養。如果他隻會死記硬背、套公式做題,卻在真實情境中解決不了問題,那這樣的素養就不是核心素養。
比如說遊泳,雖然掌握了方法和理論,但是一跳到水裡浮不起來,就不具備有用的核心素養。
因此,為了達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标,我們在教學中就一定要創設真實情境。
以下是一些高中學科課程标準中與情境創設相關的表述:
語文:充分理解學習任務群的特點,處理好學習任務群之間的關系;創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數學: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要有利于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英語:關注主題意義,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标;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促進核心素養有效形成
政治: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優化案例,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走出教室,面向社會實踐的大課堂
曆史:創設曆史情境,以問題為引領,開展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活動
地理:重視問題式教學,加強地理實踐
物理: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重視情境創設
化學:創設真實問題情境,促進學習方式轉變
生物:需要為探究學習創設情境
體育:重視問題導向,注重活動或比賽情境的創設
信息技術:把握項目學習本質,以項目整合課程教學;創設數字化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
通用技術:強化基于實踐的學習情境設計
從中可以看出,任何一個學科都強調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并具有三個共同點,一是強調情境,二是強調問題,三是強調活動。活動與實踐很接近,需要情境化。越是低年級越要重視情境、綜合和實踐。
這些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不僅僅體現在高中教學中,也必然會體現在将來的義務教育教學中。
創設情境對于學習活動的意義創設情境對于學習活動有着重要的意義,關于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在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中得到依據。
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的基本内涵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情境是一切認知或學習活動的基礎。
第二,隻有在接近真實日常生活的情境才能反映出個體認知的真實情況。
第三,學習是在真實情境中的一種實踐活動。
第四,允許學習者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
第五,重視學習資源和認知工具的運用。
第六,強調學習者之間的協作和社會性建構。
第七,教師要提供及時的引導和幫助。
第八,提供真實性評價。
從中可以得出的情境教學理論啟示是:情境是一切認知或學習活動的基礎,學習是學習者基于特定的情境對知識主動構建的過程,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基本由情境決定,而知識則鑲嵌于産生它的情境中。
學習情境主要有三個功能。
第一,激發動機。一個好的情境首先要能讓學生激發學習動機,産生積極的學習興趣。一個人的興趣發展經過四個層級,最低的層級是直覺的興趣,因為看到好玩的事情而産生興趣;第二是操作興趣,因為興趣而産生動手的想法;第三是因果興趣,想知道事物的具體原因;第四是理論興趣,好奇心和興趣是激發興趣的内在動機最核心的要素。
第二,産生沖突。沒有沖突就沒有思維。認知沖突是學生積極思維的觸發器。情境中産生疑難,疑難中提出問題,問題就是沖突的表現形式。
第三,提供支架。一些抽象的内容學生以前可能沒有感知過,或者感知難度很大,這時,創設的情境就有利于學生感知事物,形成感性認識,并且基于感性認識經過思維加工形成概念和規律,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探究、互動、應用、實踐。
如何通過創設情境有效激發學生思維?
那麼,我們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創設情境呢?我給大家提供三種途徑:
1.利用觀察和實驗的手段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感性認識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學中,隻有運用觀察,才能使學生對學習對象獲得鮮明、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通過抽象概括達到理性認知。
并不是隻有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需要觀察和實驗,所有的學科都需要觀察和實驗。
比如語文教學中,隻有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才能感受一年四季的風景色彩,體驗春的生氣、夏的熱烈、秋的凋零、冬的寂靜。隻有經過認真仔細地觀察,多角度觀察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生活經曆和情感體驗,才能發現萬事萬物的本質特征及發展規律和人物豐富的内心世界,才能體驗感悟生活,寫出真情實感、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比如我們要求學生寫一種可愛的動物,除了在指導教學中重視重要句子表達外,還應重視學生觀察順序:
先寫動物的外形特征,順序一般由整體到局部,或局部到整體,同時,在整體或局部中也應按照一定的順序。如在寫貓這一可愛的動物時,一般可分為頭、身、尾巴。同樣也是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來寫,先認真觀察貓,然後按照觀察的順序寫出來。隻有這樣,才能使文章段落有條理,結構清晰。
教師在讓學生描寫春天的美麗時,可以這樣引導:
用耳朵聽,把耳朵聽到的聲音和想象的情境寫出來,例如在春天聽到什麼聲音,想到什麼情境,都如實地記錄下來;用皮膚感覺,把自己感覺到的東西寫出來,例如在春天把春風吹在臉上和冬天的風進行比較,把春天的雨和冬天的雨淋在手上的不同感覺寫出來。
有時候,教師會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好詞,雖然這些詞彙運用得很好,但是卻不具有真情實感,這樣就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觀察的方法滲透在學生的學習中,不僅讓他們學會觀察,還要學會靈活運用觀察的方法。
2.喚起已有經驗的知識與經驗
教師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識邏輯展開。在上一堂課所講的知識和邏輯的基礎上展開新課的講解,上一節課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在新課中繼續講解。同時,運用科學的、準确的、形象的、生動的語言描述學生已經感知過的現象、過程、圖景,從而使學生回想起已有形象。
比如評書,故事都是用語言來描述的,在此過程中,評書人把人物的形象描繪得活靈活現,人們在大腦中就能夠形成形象,這也是一種情境創設。
例如,在學習“圓形”特征的時候,可以講一個故事:
六月的一天,太陽烘烤着大地,天氣異常炎熱。一隻小刺猬熱得卷起了身子,躲在蘋果樹底下乘涼。樹上的蘋果無精打采。
小熊頂着它的大腦袋,晃晃悠悠地走過來,一邊走一邊大叫:“熱死啦!熱死啦!”突然,它發現前面有一個小湖,湖的旁邊還有一隻皮球。
這下小熊高興了,它先跑到湖裡洗了個澡,然後愉快地在湖邊玩起了皮球。
在講故事的基礎上,将故事中有圓形特征的物體圖片:太陽、刺猬、蘋果、小湖、皮球,呈現給孩子,這些物體孩子以前都感知過,通過故事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孩子觀察這些事物的共同特征(都是圓形的)。
抽象概括的基礎是感知。用語言描述圖片之間共同的本質屬性和本質特征是什麼。如果學生找到了本質屬性和本質特征,就形成了圓的概念。這樣的教學既符合概念教學的基本要求,也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情境。
最後,還要發展學生不完全的認知體系。
就像上述學習“圓形”的特征時講一個故事,因為故事本身也是很好的文學作品,把數學的學習和語文的學習結合在一起,用語言描述,發展學生的不完全認知體系。
例如,如果有一個重物M和一個輕物m同時下落,按亞裡士多德的理論。M下落的速度V應大于m下落的速度,如果M和m捆在一起,按亞裡士多德的理論,就應得出兩個矛盾的結論:
第一,M m>M,所以,M m下落的速度V1應大于V。
第二,由于M以較大的速度V下落,m以較小的速度v下落,後者對前者的下落将起抵消作用,因此,v<V1<V,從而駁倒了亞裡士多德的動力學理論。
由此,人們提出問題,物體下落的速度究竟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3.獲得新的體驗和信息
首先,需要加強現實體驗。
例如,語文教學中強調利用本學校、本地區的特殊資源,關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主題,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曆史教學中可以創設生活情境、社會情境、學術情境等。生活情境是指在個人生活、社區生活中遇到的與曆史有關的問題,如在傾聽長輩的回憶、觀看影視劇、遊覽名勝古迹時遇到的問題;社會情境指對于社會問題的曆史考察,如某種社會風俗的來源、某一國際争端中的曆史背景問題等。
在政治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參加志願服務、社會調查、專題訪談、參觀訪問,以及各種職業體驗等社會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為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和更真實的情境。
其次,提供信息資料。
史料實證是曆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曆史現實的态度與方法。隻有分析現存史料,才能真正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這就要求教學中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設計以史料為基礎的學生探究活動,開展基于史料的研習活動。
在科學教育中引入社會科學議題的讨論,不但可以讓學生對于科技争議有所認識了解,更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的發展。
例如小德同學對于地球大氣層的平均溫度和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感興趣,他在圖書館找到以下兩幅圖。
基于如上資料,讓學生讨論如下四個問題:
(1)根據上圖的數據資料,你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2)請說明你得到此結論的證據是什麼?
(3)承上題,如果存在與你的結論不一緻的資料,并且有人想根據此資料反駁你的結論,請猜想并寫出他根據此資料提出的反論點可能是什麼?
(4)承上題,你贊同或是反對該想法的證據和理由是什麼?
這道題考驗的是學生讀圖的能力、論證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可以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來越高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學會聚焦真實的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讓他們在觀察與體驗中激發思維,獲取新知,提升整個教學活動的質量。
版權說明:本文為思維智彙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作者及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