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體内濕氣過重,不僅會影響到整個人的精神,使人極易疲憊、頭發出油、長痘長斑、容易肥胖,長期以往還會導緻體内毒素排出受阻,增加健康隐患。因此,大多數人都極為重視身體除濕,而艾灸作為一種被廣泛認可的傳統中醫針灸養生療法,能夠有效去除體内積攢的寒濕之氣,将濕熱之毒排出體外。

艾灸的這種除濕作用,主要取決于艾灸具有補足陽氣、運水化濕的作用,通過在人體有關的重要穴位熏炙艾灸條,能夠打通人體淤堵經絡,有利于将濕氣和熱毒均排出體外。《神農本草經》中也記載道:“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灸除濕,這幾個穴位最重要:
1、關元穴
關元穴位于肚臍下方約三寸處,是養生要穴之一,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效調氣理血、補腎固精,氣血通了,濕氣自然能順利排出體外。

2、足三裡穴
該穴位歸屬于胃經,坐直時将四指并攏于膝蓋下方的凹陷處,小食指所處位置即為足三裡穴。在該穴位施灸能夠有益于胃氣生發,去除脾濕,舒經通絡。

3、中脘穴
該穴位位于腹部中線,肚臍上方約4寸處。施灸該穴位能耐有益于調養胃腸不适,祛濕脾胃濕氣,緩解腹瀉、頭暈等症狀。
4、解溪穴
腳背與小腿踝關節處的橫紋中間有一個凹陷處即為解溪穴位置。施灸該穴位能有效去除痰濕、緩解下半身水腫。
5、命門穴
該穴位在背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中間,被稱為人體元氣歸聚之地。施灸該穴位有助于固本培元、加強生命力、促進水濕運化。
6、豐隆穴
豐隆穴也被稱為“化痰穴”,位于小腿外側中部肌肉鼓起的地方。施灸該穴位能有效改善痰濕阻滞、氣血不調,緩解頭暈、咳嗽等痰濕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雖好,但也要講求方法:
一、 時間不可過短或過長
艾灸時間過短則療效甚微,時間過長反而導緻火氣過剩,容易傷身。一般而言,對于體内濕氣較重的人,每日灸艾條的時間在10到15分鐘為宜,若是用随身灸灸則在20到30分鐘即可。
二、不要過度追求艾灸起泡
一些人在艾灸後會出現起水泡的現象,中醫裡視為濕毒排出的征兆。但是,并不是所有濕氣重的人都會出水泡,也不是所有的起泡現象均是濕毒排出的象征。

1、并非濕氣重的人艾灸都會起水泡
由于各人體質不同,雖然有的人體内濕氣較重,但經絡淤堵還不嚴重,則可能起泡現象并不明顯。艾灸過程中主要以溫熱感為宜,不應追求灼燒感和灸後水疱。
2、灸後起泡也可能是燙傷
艾灸時灸條與皮膚的距離最好在3—5cm,但由于艾灸過程中的不注意,可能會導緻灸條離皮膚太近導緻燙傷,此時皮膚會有灼燒感,而非溫熱感。此時的水泡并不是濕毒排出的象征,而是燙傷所緻,應注意消毒擦藥。
三、不要一次性灸過多穴位
除了過度追求艾灸時長和艾灸效果以外,一次性艾灸過多的穴位也是很多人會犯的艾灸誤區。事實上,日常艾灸時一次選擇2、3個穴位灸即可,并且不要連續艾灸,最好灸幾天停幾天,以循序漸進為主。

四、艾灸可能會有“副作用”
經常艾灸雖然有益于排濕健體,但是長期艾灸的人可能會出現出汗、白帶增多、小便增多等“副作用”,一些人認為是艾灸後身體排毒、排病的反應,另一些人擔心是不是艾灸後的不良副作用。的确,臨床上艾灸後産生的排病反應與其副作用表現基本相似,因此很難區分。但是,隻要發生這些“副作用”時,身體狀況是變好的趨勢,則基本可判斷為艾灸的排毒、牌排病反應;若是覺得身體無力、精神不濟等,則可能是艾灸後的副作用,此時應及時告知醫師,謹慎艾灸。
參考文獻:
1、《艾灸輕松祛夏病》,2019年,《湖南中醫雜志》。
2、郭麗、于豔麗:《艾灸結合中藥熏蒸法治療寒濕型腰腿疼痛的效果及護理要點》,2018年,《内蒙古中醫藥》。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