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文互聯網上一直流傳一種說法,韓國人出于民族自尊考慮,将自己首都的名稱由“漢城”改為“首爾”,因為“漢城”這個名稱中國色彩太重。實際上這屬于徹頭徹尾的謠言,而且錯的非常離譜,首先這名稱就不是韓國人改的,而是美國人改的,和韓國人“去中國化”沒有任何關系。
而且,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大家可能不清楚:其實中國也有三個城市,起名方式和“首爾”非常相近,分别是:廣州、北京和南京。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先清楚一下當年“漢城”改名“首爾”的原因:公元1394年,朝鮮王朝遷都漢陽,将漢陽改名“漢城府”,之後這個名稱一直用了500多年,一直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王朝,将這裡降級為“京城府”。
之後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半島南部被美國掌握了,日本人起的名稱自然不能再用,1946年8月15日,美軍政廳公布法令第106号,将京城府從京畿道分離,改名為“서울”(拉丁字母轉寫為“Seoul”),為什麼不用漢字呢?因為根本沒有漢字!什麼意思?
漢字是相當特殊的表意文字,并不像西方文字一樣是表音的,古代日本、越南和朝鮮等國都使用漢字,但是,他們的語言不是漢語,所以出現了很特殊的“文言分離”現象,就是書面語和口語對不上,這些國家古代深受中華影響,很多詞都是從漢語借過來的(至今這些語言有很多詞的發音都和漢語類似),有漢字對應。
但是,有些詞不是,有些詞是這些民族語言固有的詞彙,而“서울”就是朝鮮語中的固有詞——意思是首都,朝鮮王朝時期老百姓對首都的通稱就是這個,對于漢字寫成的“漢城”,大部分老百姓并不認識,隻知道“서울”(首爾)就是都城。
所以後來按照習慣,就直接用朝鮮語固有詞“首都”命名這座城市了,漢字諧音是首爾。
日本綜藝節目圖,大家可以看到,漢文化圈的城市,但凡有漢字古名的,用的都是漢字,但是韓國首都用的是假名,因為“首爾”不是漢字詞
那為什麼說中國的城市也有類似的方式呢?
這個先說廣州,廣州的英文名稱命名方式和首爾很像,廣州的英文很特殊,用的不是漢語拼音,而是“Canton”(郵政式拼音),這其實是和西方人有關,廣州地區在清代正式名稱是“廣州府”,“府”雖然相當于現在的地級市,但是古代和現代不一樣,現在中國的地級市名稱通常就是城市主城區名稱,比如以蘇州為例,蘇州這個城市不僅包含了蘇州市區,還包含昆山、常熟等小城市,所以“蘇州市”嚴格來說并不是“一個叫蘇州的城市”,而是一個“以蘇州命名的,包括一個大城市和周邊小城鎮,鄉村合起來的行政單位”,但是,主城區構成的城市名稱是什麼呢?也叫蘇州。
但是古代不是,古代的“府”就是單純行政區劃,老百姓普遍不會把這個行政區劃和府城這座城市結合在一起,那廣州城是什麼情況呢?廣州城當時事實上行政區劃屬于番禺和南海兩個附郭縣,但城市名稱大家還真沒考慮過。
廣州是對外交流中心,有外國人,所以西方人就問老百姓這城市叫什麼名稱,老百姓非常困惑,因為他們對“城市名稱”是沒有正式概念的,所以當地老百姓就用俗稱回:省城。當地老百姓的習慣就是用“省城”來稱呼廣州的,現在粵語圈都有“省港澳”的說法,比如著名的“省港大罷工”,這裡的“省”不是指廣東省,而是指廣州市。
于是,西方人就用西方語言中的Canton(一種行政區劃名稱)來稱呼廣州城。
那北京和南京呢?這其實和明清兩朝的曆史有關,大家先務必清楚,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是用“北京”或“南京”來作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的, “北京”和“南京”是一種地位的象征而已,相當于頭銜。
明朝一開始定都在元朝的集慶路,改名“應天府”(就是現在南京),“應天”兩字就能看出濃重的政治含義,但是這個時候是沒有“南京”的說法,就是叫“京師”;之後明成祖遷都到自己的老家北平,将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但南京的地位并沒有被廢除,成了陪都。
南京應天府,應天府是正式行政區名,“南京”實際上是頭銜
于是,明朝就有了“順天府”和“應天府”兩個都城,當時官方定位和民間習慣都叫“北京”和“南京”,其實北京正式的俗稱應該是“京師”而已,因為它是首都而不是陪都,但民間習慣性還是南北一對,所以“北京”的說法就一直延續。
南京的情況複雜一些,南京在明朝自然是俗稱,但是清朝的時候南京并沒有陪都地位,那自然不敢稱“天”,由“應天府”改為“江甯府”了,但由于明朝持續了兩百多年,“南京”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不僅是中國民間,就連外國人也習慣用“南京”來命名這座城市,即“NANKING”。
于是,辛亥革命後,南京終于成為了正式行政區的名稱。
這些城市的得名方式其實和韓國的首爾一樣,都是由通用頭銜名稱演化成了城市的專名。韓國把“漢城”改成“首爾”,就像中國把順天府和江甯府改叫北京和南京一樣。
作者:雲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