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撞心頭下聯?最近幾年,有句網絡語“羨慕嫉妒恨”很火,還有人對出了下聯“空虛寂寞愁”,說明引起了大衆的共鳴空虛寂寞愁也是一個八卦的很好話題今天,先談談羨慕嫉妒恨,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鹿撞心頭下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幾年,有句網絡語“羨慕嫉妒恨”很火,還有人對出了下聯“空虛寂寞愁”,說明引起了大衆的共鳴。空虛寂寞愁也是一個八卦的很好話題。今天,先談談羨慕嫉妒恨。
羨慕嫉妒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種心理現象,有時是自己對别人心生羨慕嫉妒,有時候自己又成為别人“瓜”。羨慕、嫉妒和恨應該是情緒的逐步遞進。舉個較為極端的嫉妒的例子:事情發生在一次遊泳世錦賽上,27歲的孫楊勇奪冠軍,同時也創造了該項目第一個獲4連冠的神話。本該是得到認可與祝福的時刻,令人意外的事情卻發生了,獲得銀牌的霍頓因為嫉妒孫楊而遲遲不願站上領獎台。所以,嫉妒有時候會産生嚴重危害,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别人。
被嫉妒的人大都與自己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會階層。有時候,被嫉妒的人往往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同學、同事、朋友、閨蜜、兄弟姐妹,别人的成績又是自己渴望得到而沒有得到的,主觀地認為是命運或規則的不公平造成的後果,進而産生心理挫折感和怨恨不滿情緒。
《心理學大辭典》解釋嫉妒:是與别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産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的情緒狀态。這個解釋有不足之處:一是認為嫉妒來源于發現自己不如别人,而事實是嫉妒隻産生于和自己熟悉的、有相同背景的人,與自己無關的人之間一般不會産生嫉妒;二是将嫉妒定義為一種簡單的情緒反應。其實,嫉妒是一個包含“你有我無”的非理性認知并伴有失落、失控、怨恨情緒體驗過程。
我們大家非常認可的一個道理是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事業就會有多大。武大郎開不了大店。一個嫉妒心很強的人是很難有大格局的,也很難成就大事業,即使偶爾成功,也很難持久。
回顧我們的成長曆程有助于反思事情的真相。我們從記事起,家長就不斷地告訴我們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讓我們和同齡人成績,比學校,比一切能比的。有限的招生名額,不斷評比的排名,雞娃的結果,就是産生了“你有我無”的理念。其實在生産生活資料匮乏的任何時代,殘酷的競争都會産生“你有我無”、“你死我活”的理念。這種理念沉澱到潛意識往往不為我們所知。
覺識到這些潛意識及錯誤的思維過程,并覺識到潛意識所伴随的負性情緒體驗是解開嫉妒症結的鑰匙。
這裡說的覺識和自我意識還是有區别的。覺識是在自我意識基礎上清晰的覺察到自己的思維模式、情緒起伏、行為變化的功能,并且能察覺到自我的這些行為和情緒反應是否與社會要求相匹配,可能會觸發新的認知改變,并通過一系列認知改變來改善自我适應社會,這就可以提升自我。這是覺識-認知心理學簡單模型。
與嫉妒相關的不良情緒體驗和思維方式有被覺識可能,但剛開始覺識往往比較模糊,具有難以描述性。這是因為人的記憶是場景式的,立體式的,包括光、聲、色、味、形狀、情緒體驗等多維特征。所以,覺識到的問題要通過語言文字等扁平化單一化工具準确清晰的表達出來是有困難的,這也需要不斷的鍛煉才能表述準确清晰出來。通過語言文字等工具準确清晰的把問題表達出來,才能給再次認知提供可能。尤其是文字表述的過程中,自己會有一個思考和場景式回憶的過程,更容易挖掘出細節,所以,建議将發現的問題最好用文字記錄下來,随時發現,随時記錄,重新認知。
覺識到問題是關鍵,理性的認知是改善的基礎。理性的認知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來建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
睿哲老子認為“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一個人能夠看清自己的内心,戰勝自己的懦弱,不斷自我提升,才是真正的強者。莫與他人比,做好自己就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