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之美就是大漢之美,中華之美。
漢印之美在于古活變,古:天真質樸,自然天成,順應天道之美。活:神形相應,曲直虛實,抒情寫意之美。變:陰陽相生,龍德變化,陰慘陽舒之美。
1、 印紐的知識
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帶,名為“鈕”,或作“紐”。
早期玺印鈕形質樸,隻鑄成突起的形狀,橫穿一孔便了。後人稱做“鼻鈕”。後來漸趨美觀,制作加精,雕成各種動物或器物形狀,種類繁多,并且也有官級的區别。這和當時銅容器、銅樂器紋飾的發展也有關系,雖屬小品,也是古代工藝美術的一個方面。
2、 漢代官印與私印區别
漢官印
漢官印分鑄印、鑿印兩種,一般文官多用鑄印,軍中在急需時的“急就章”頒發給兄弟民族的官印,則采用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書體是由小篆演變而來的“缪篆”。漢官印總體藝術風格渾厚古樸,外拙内巧,端莊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
漢私印
漢私印,數量極多,形式豐富。在文字、材料和制作方法上與漢官印基本一樣,隻是尺寸略小,其用途、形制更加廣泛,藝術特色更加突出。在小小的方寸之間融進了萬千氣象。
3、漢印的制作兩種手法(刻、鑄)
鑄印的“圓厚”與鑿印的“勁挺”都是漢印風格的重要取向。
金屬玺印,不論官私,般是先雕泥範,然後用翻砂法或撥蠟法冶鑄而成,名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數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
非金屬玺印如石玉等類,不能冶鑄,隻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玺印先鑄成印形然後鑿刻印文的,一般稱為“鑿印”。
鑿印印文有工整與粗率之分。工整者與鑄印相似,其中玉印尤多工緻,想必出于好手。
粗率者字形欹斜,刀痕顯露。如部分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範鑄,匆促鑿成應用。亦稱“急就章”。這類鑿印,多屬武職人員所用。
4、漢印的材質有哪些
漢代印章仍舊用在封泥上,最多見的材質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鉛、水晶、滑石、陶泥等。
官印印材各時代都有一定的制度,不能僭越。其等級次序,玉最貴,金次之,銀又次之,一般官員都是銅質。
5、古漢印
關内侯印
朔甯王太後玺
漢委奴國王
廣陵王玺
6、古代印章的用途
古代使用印章,并不像我們現在那樣蘸上印色,掠在紙上。因為那時人們封存物體或遞送物件,如果單用繩子紮住,就難防被别人拆動,所以在繩結上封一泥塊,把印章蓋在泥塊上,别人就不能拆動它。這種封物的泥塊,名叫“封泥”。
最初是封存财物需用玺印封口,後來遞送文書(當時文書是寫在竹筒木簡上的)也用玺印封口。這可說是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
其他的用途還有:手工業者在所制作的器物上的記名、器物名稱的圖記、戰國時代一些國家金币上使用、專作佩帶之用、生前用印,死後陪葬。
7、篆刻的刀法和章法
刀法
篆刻的刀法分為單刀和雙刀、沖刀和切刀。當開始學的時候手上沒有力氣,建議雙刀和沖刀結合。
章法
篆刻的章法分為秩序和無序兩種。
秩序有四個方面:平衡:漢印成立的最根本的立足點排疊:漢印最基本的使用手法平直:體現漢印正大氣象的原因之一飽滿:體現漢印正大氣象的另一個原因
無序體現在三個方面:筆意:作印有筆有墨,方顯格調疏密:是漢印的靈魂殘破:如同維納斯的斷臂,是漢印美的因素之一
8、什麼是封泥?
封泥是古代印章蓋在門戶或包裹封口上的小塊泥土,防止被别人打開或拆動,也稱為“泥封”。現在人們常用火漆封文件,蓋上印章。拿它來比喻封泥情況更相似。
封泥是古代印章直接打上的印痕,它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與印章本身有同等的重要性。由于印章本身絕大多數沒有留傳下來,現在傳世封泥上的印文,就是我們摹習與考證的直接資料。
9、朱文、白文的區别
玺印文字或圖象都有凹下與凸起兩種形體。凹下的通稱陰文,凸起的通稱陽文。
但這個稱呼不很妥當。因為我們看到的凹下與凸起是就印章的文字或圖象本身說的。古代使用.印章的人,其稱呼都和我們相反。他們是就印下的封泥說的。他們所謂的陽文,卻是我們通稱的陰文,他們所謂的陰文,卻是我們通稱的陽文。
因此,金石家為避免誤會,通常稱陰文為白文,稱陽文為朱文。就古代印章用殊泥钤蓋在紙上的現象而取名,雖然不合當時原來的用法,但不緻再有混淆,也是一個方便。
10、漢印小故事
玺是中國古代封理帝王的寶印,而傳國玉玺在所有的寶玺當中無疑是最寶貴的,有關它的傳說幾千年來也無不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和氏璧稱為傳國玉玺,與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有關。
自卞和發現和氏璧後,它一直是楚國王室的重器,後來楚王将它賞賜給了大臣。之後,和氏璧下落不明。後來,和氏璧流傳到了趙國。這塊和氏璧在趙國時還引出了一場著名的曆史劇并留下了一個成語“完璧歸趙”。後來秦滅趙國,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到了秦王手裡。
秦始皇把和氏璧定為傳國玺,令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希望代代相傳,沒想到在秦二世手裡就亡了國。劉邦進鹹陽後,子嬰獻上和氏璧交給劉邦。到了西漢未年,外戚王莽奪位,當時的皇帝劉嬰才兩歲,傳國玺由漢孝元太後代管。據《漢書·元後傳》記載,當王莽讓弟弟王舜向漢孝元太後索要時,漢孝元太後破口大罵,說着漢孝元太後憤怒地将傳國玉玺摔在地上,國寶被摔得缺了一個角。後來雖然後來用黃金鑲補着,但自此留下瑕痕。
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傳世玉玺,曆經劉邦、王莽、司馬炎之手,一直傳到後唐,石敬瑭滅後唐,後唐李從珂人玉共焚, 從此下落不明。按理說,真金不怕火煉,石敬瑭應是得到寶物,極有可能與石敬瑭陪葬;有人說,和氏璧被作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沒有作為傳國玉玺流傳于世。如 果真是這樣,将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将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采。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