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媽廳”之與閩南,是一種獨特的民俗存在。數百年前,當成千上萬的中原兒女為了戍邊而離開故土來到閩南時,他們同時帶來了自己生之所依的祖先牌位和民俗習慣,并以此作為自身繁衍生息的根基。也許正是因為當年舍小家顧大家的大遷徙定格并熔鑄了他們對祖先超乎尋常的眷戀,閩南不斷發展的民族風情來得比其根基地中原一帶更為典型、執着。如今,經過數百年滄海桑田之後,曆經戰亂的中原一帶已經很難找到年齡在百年以上的老厝了,而在閩南,存續年齡在200年以上的各種古厝、公媽廳比比皆是,這也許是閩南衆多曆史悠久的公媽廳大都無法成為文物的原因。這些古厝在既往的風雨年華中受到其相關子孫共同的膜拜,卻大都年久失修,成為危房。從現行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來說,保護和重建“公媽廳”缺乏政策基礎,也缺乏法律依據。易地重建“公媽廳”隻能是一種法外容情的特殊行政舉措。
在南方,特别是東南沿海地區,宗族祠堂是必不可少的,随處可見祠堂以及祠堂的附屬物—南方特有的“公媽廳”。
祠堂主要是這一氏族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内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同屬一個祠堂的族人必定是同姓之人,由同一個祖先繁衍下來,因此同一個村子可能有同一個姓的兩個祠堂,但是他們的源流不同。
此外,“公媽廳”是從祠堂分支出來的放置祖先牌位的地方。一般,随着一個的姓氏的發展,族人數會不斷增多,分支也會不斷增加,為了祭祀的方便,同一分支的人一般共有一個“公媽廳”,放置祖先牌位,每年過年及特定節日都會祭拜。
在南方而言,宗族代表很複雜的血緣親戚關系,很多東西已經漸漸流失,很多習俗已經找不到最初開始的源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仍是一個氏族之人凝聚辦事的核心力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