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歐洲大城市

古代歐洲大城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21:00:51

元世祖忽必烈是中國和蒙古族曆史上的重要人物,建成于他在位期間的大都城,是唐代以來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在中國城市建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期的京華物語,就來說說這座曾被西方人稱作大汗之城的大都城,是如何興建而成的。本文選自《忽必烈》,小标題為摘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古代歐洲大城市(被西方人稱作大汗之城的大都城是如何興建的)1

《忽必烈》,周良霄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月版。

劉秉忠與大都城的築城工程

中統初元,忽必烈雖然仍以藩府舊址開平城為駐跸之所,但是,新王朝的重心,已開始向燕京轉移。早在忽必烈居潛藩時,霸突魯便向他提出過建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跸之所,非燕不可。”忽必烈對此深為贊許。所以當他即位開平時,首先便以祃祃、趙璧、董文柄為燕京路宣慰使,然後才有中書省之立;随即又設燕京行中書省。1261年春将中書省與燕京行中書省合并後,又特令王文統、耶律鑄和張易分省于燕。“雖分兩省,其實一也。”忽必烈就是利用燕京作為依托,憑借中原、華北豐厚的人力、财力,擊敗了汗位競争者阿裡不哥。1263年5月,升開平府為上都,并随之在1264年8月頒布了《建國都诏》,在以上都為都城的同時,因“燕京修營宮室,分立省部,四方會同”,故改名為中都路,府号大興。

中都左擁太行,右瀕渤海,挾五關之險而憑臨中夏,自古以來是華北通往遼東和漠北的樞紐,也是中原王朝防拒北方遊牧民族南牧的重鎮。遼在既得幽燕之後,就把這裡定為五京之一的南京,與北宋争衡于華北平原之上。金初仍遼之舊。1153年海陵王把皇都從上京會甯府南遷到這裡,對城市與宮阙進行了擴建,改名為中都。從此,這裡始成為一代王朝的京都。

金元之際,燕京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城池宮殿,已完全無複舊觀。在詩人們的筆下,隻見“野花迷辇路,落葉滿宮溝”,“可憐一片繁華地,空見春風長綠蒿”。

1261年10月,忽必烈始修燕京舊城,但這隻是為防禦阿裡不哥南擾的臨時措施。中統年間,忽必烈的駐地主要是在開平和隆興的行宮等處。随着阿裡不哥之亂的平定,采行漢法,建設新王朝工作積極開展,開平在地理上偏遠,不适應新的政治需要的情況就顯露出來;中都的地位日見重要。1264年2月,忽必烈開始修複瓊華島(今北海)。瓊華島山頂原有廣寒殿,金元之際,為全真道徒所毀,忽必烈予以重建。1265年12月,渎山大玉海造成,敕置于廣寒殿。1266年4月,五山珍禦榻造成,也被安置在這裡。當時忽必烈來中都度冬時,便是把瓊華島的廣寒殿作為行宮的。同年12月,忽必烈決定開始大規模的兩都修築工程,而重點則是中都的重築。他任命張柔、段天祐等行工部事,領導宮城的修建工作。為了便于運集材料,又“鑿金口,導盧溝水以漕西山木石”。

古代歐洲大城市(被西方人稱作大汗之城的大都城是如何興建的)2

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内頁插圖。

新城城址的選定,與城池、宮阙的規劃,包括“祖社朝市之位,經營制作之方”,是由劉秉忠總其成,并有趙秉溫、趙铉等助成其事。金朝的中都城是在遼南京(原是幽州藩鎮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城址在今北京市區的西南。劉秉忠完全撇棄金中都舊址,而另選其東北以瓊華島為中心的湖區及其四周的曠地作為新址。這樣做的理由,可能是由于從工程本身來說,金中都城阙民居破壞嚴重,已不值得加以利用。如果在它的基礎上進行重修,必多民居廢址之累,反不如在東北面的曠土上新建,所徙民戶總共才382戶,便利于工程的進展。從地理條件來說,金中都供水主要仰給于蓮花池水系,流量有限,不足以滿足擴大後的宮苑用水要求;瓊華島所在的海子受玉泉諸水灌注,水源比較充足,且富有湖光水色之勝。

從政治的角度考慮,成吉思汗以來的大蒙古國,橫跨歐亞,邁絕前古。忽必烈被認為是所有蒙古汗國的大汗。因此,盡管時方用兵江南,金甲未息,土木嗣興,然“屬以大業甫定,國勢方張,宮室城邑,非巨麗宏深,無以雄視八表”。著名的波斯史家剌失德丁也曾指出,忽必烈大建新都,為的是要張大聲名。最後一點,也可能是蒙古風俗的原因。蒙古舊俗,“當一個斡耳朵曾在一個地方安置時,在它搬走以後,隻要那裡有任何曾經燒過火的痕迹,就沒有一個人敢經過它曾經安置過的地點,不管是騎馬還是步行”。蒙古人把廢棄的古城遺址稱為馬兀八裡,“馬兀”,蒙古語意為壞或惡;“八裡”,突厥語意為城。在亡金宮阙的廢墟上來建新城,正是犯着蒙古人的禁忌。在這些原因下,劉秉忠在金中都舊址之外另覓新址,是不奇怪的。

築城工程于1265年正月正式開始。工程的指揮與組織者除張柔(1266年死,由其子弘略代)、段天祐、王慶端、劉思敬、謝仲溫、高觿外,還有兩個色目人野速不花和也黑叠兒。史載也黑叠兒“受任勞勚,夙夜不遑,心講目算,指授肱麾,鹹有成畫。太史練日,圭臬斯陳;少府命匠,冬卿掄材;取赀地官,賦力車騎,教護屬功,其麗不億。魏阙端門,正朝路寝,便殿掖廷,承明之署,受厘之祠,宿衛之舍,衣食器禦,百執事臣之居,以及池塘苑囿、遊觀之所,崇樓阿閣,缦庑飛檐,具以法。故役不厲民,财不靡國,慈足使衆,惠足勞人,功成落之,貤賞稱首”。可知在新城的興建上,回族人民的先人也是做出了卓越貢獻的。

工程的進展十分迅速。1267年4月,新築宮城。1272年2月明令改中都為大都。3月15日宮城竣工。5月,初建東、西華門與左右掖門。1273年9月,初建正殿、寝殿、香殿之周庑翼室。1274年正月,宮阙告成,忽必烈禦正殿接受朝賀。其年4月初建東宮,11月起造接延春閣南之大殿及東西殿。1281年開掘城壕。1285年2月,“诏舊城居民之遷京城者,以赀高及居職者為先,仍定制以地八畝為一分;其或地過八畝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據,聽民作室”。1287年全部工程告竣。這一浩大的工役是由社會經濟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嚴重破壞而初見恢複下的北方軍民共同負擔的。

西方人把大都稱作大汗之城

大都城坐北朝南,呈一個方整的矩形,南北較長。全城的中心點在積水潭(今什刹海)東岸的中心閣,南瀕舊金口河廢道(今東西長安街)。以中心閣為基準,向南至舊金口河,向西盡積水潭為距離,向東與北兩側對稱展開,以确定全城的四至。周圍總計28600米,分設城門11座。正南居中為麗正門,左為文明門,右為順承門。東面居中為崇仁門,南為齊化門,北為光熙門。西面居中為和義門,南為平則門,北為肅清門。正北之東為安貞門,之西為健德門。城牆夯土築成,外傅葦簾,以防雨水侵蝕。

城内區劃方整有序,“街道甚直,此端可見彼端”。“自南以至于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全城區分為五十坊。商業區主要集中在城中心區的鐘、鼓樓和城西的羊角市一帶。有米市、面市、羊市、馬市、牛市、駱駝市、驢騾市、段子市、皮帽市、帽子市、鵝鴨市、珠子市、沙剌(意為珊瑚)市、鐵器市、柴炭市等。又有所謂“窮漢市”,羊角市附近還有人市。1281年5月,忽必烈曾下令“嚴鬻人之禁”。在人市上公開販賣人口可能就是從這以後廢絕,但人市的坊樓則一直保存。

皇城居全城的正南而稍偏西。環繞皇城的城牆稱作蕭牆或闌馬牆,周圍約二十裡。宮殿主體分布在從城南牆的正門麗正門直通鐘鼓樓、中心閣的正南北中軸線上。皇城南向的正門為靈星門。靈星門外至麗正門之間是廣闊的宮廷廣場,左右兩側為千步廊。入自靈星門,前面橫着三道白玉石橋,河水從西面太液池東流過來,橋北便是宮城。宮城周圍九裡三十步,南向三門,居中的正門為崇天門,左為星拱門,右為雲從門;宮牆東西兩向分别有東華門和西華門,北面是厚載門。

宮城大體可劃分為前後兩大組建築群。前部為大明殿,其正門為大明門,南與崇天門相值。大明殿是皇帝登極、正旦、壽節與朝會的正衙。“青石花礎,白玉石園磶,文石甃地。上籍重裀。丹楹金飾,龍繞其上。四面朱瑣窗,藻井間金繪,飾燕石。重陛朱闌,塗金銅飛雕冒。中設七寶雲龍禦榻,白蓋金縷褥。并設後位。諸王、百寮、怯損益。這段記載也很容易使我們聯想起魯布魯乞所記巴黎工匠威廉為蒙哥所制的銀樹。興隆笙之制,無疑也是從銀樹演變而來。丹墀之前,忽必烈還特别從漠北舊居之地引種來一種莎草,名之曰“誓(或作思)儉草”,用心是要“示子孫無忘草地”。

宮城的後部是以延春閣為主體的另一組建築。南面正門為延春門,内為延春堂,其門庑殿制,大略與大明殿相同,“甃地皆用濬州花版石甃之,磨以核桃,光彩若鏡。中置玉台床,前設金酒海四,列金紅小連”。堂之上一閣高聳,即延春閣。自東隅循級而上,“雖至幽暗,闌楯皆塗黃金龍雲,冒以丹青絹素。上仰亦皆拱為攢頂,中盤金龍。四周皆繞金珠瑣窗。窗外繞護金紅闌幹,憑望至為雄傑”。延春閣之北即宮城的北門厚載門,辟有禦花園,栽植花木。

延春閣之西,通過園坻(今北海團城)而與太液池西岸的太子東宮有舟橋相連。太液池北即金之瓊華島,1271年改賜名萬歲山。“其山皆壘玲珑石為之,峰巒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山頂即廣寒殿。太液池兩岸垂楊,碧波數頃,錦鱗遊泳,芙蓉盛開,金水河自和義門附近引玉泉水灌注,是皇帝和後宮放舟遊弋的好地方。

宮殿之外,又在齊化門裡修建了太廟,平則門裡修建了社稷壇。整個城池、宮殿、社廟的布置,都一準《周禮·冬宮·考工記下》所記“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宮阙的風格、形制以及它們的命名,都本于漢制。城門、坊名都從《易經》命名。但殿内的陳設又多保存蒙古舊制;宮廷内的儀式典禮,也是蒙漢并存。這都表明,在改行漢制與沿行祖制上,忽必烈是經過悉心安排,以求各得所當的。

大都人口号稱十萬戶,在當時世界上,它的巨大規模與富贍壯麗,是很少有城市能與之相比的。黃仲文寫過一篇《大都賦》,其中說:“華區錦市,聚萬國之珍異;歌棚舞榭,選九州之秾芬。招提(廟宇)拟乎宸居,廛肆主于宦門。酤戶何泰哉,扁鬥大之金字;富民何奢哉,服龍盤之繡紋。奴隸雜處而無辨,王侯并驅而不分。庖千首以終朝,釀萬石而一旬。複有降蛇搏虎之技,擾象藏馬之戲,驅鬼役神之術,談天論地之藝,皆能以蠱人之心而蕩人之魄。是故猛虎烈山,車之轟也;怒風搏潮,市之聲也;長雲偃道,馬之塵也;殷雷動地,鼓之鳴也。繁庶之極,莫得而名也。若乃城????之外,則文明為舳舻之津,麗正為衣冠之海,順則為南商之薮,平則為西賈之派。天生地産,鬼寶神愛,人造物化,山奇海怪,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今天我們讀起來,當時的繁華景象,仿佛仍在眼前。

大都也是當時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和歐、亞、非各國都保持着密切的聯系。“九服修職,五等協慮。陛敶璧馬,庭列圭币。或以象寄通誠,或以鞮譯達志。東隅浮巨海而貢筐,西旅越蔥嶺而獻贽,南陬逾炎荒而奉珍,朔部曆沙漠而勤事。孝武(漢武帝)不能緻之名琛大貝,登于内府;伯益(傳為《山海經》一書的作者)不能紀之奇禽異獸,食于外禦。”西方人把大都稱作汗八裡,意即大汗之城。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旅居在中國達17年,大多數時間是在大都度過的。他在口述的回憶錄裡,對大都的城池宮阙作了動人的描繪。他說:大都的皇宮誠“向所未見”;宮中大殿之廣,“可謂奇觀”,其“壯麗富贍,世人布置之良,誠無逾于此者”。“大汗所藏杓盞(酒器)及其他金銀器皿數量之多,非親者不能信也。”“汗八裡城内外人戶繁多”,“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稍後的西方旅行家鄂多立克、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都他等也都為大都的富庶繁華驚歎不已。

古代歐洲大城市(被西方人稱作大汗之城的大都城是如何興建的)3

元大都示意圖。《忽必烈》内頁插圖。

并建兩都的制度是從遊牧風俗發展變化而來的

在着手興築大都城的同時,忽必烈又對上都城宮阙進行了增修。上都城北枕龍崗,南瀕灤水,“四山拱衛,佳氣蔥郁”。皇城呈正方形,邊長1400米。在它的西面和北面又各附有外城,外延800米,因而全城呈一個東南包括皇城在内,四邊各為2200米的正方形。皇城南北各一門,東西各二門,外城之南、西各一門,北二門。宮城在皇城的正中而稍偏北,東西寬570米,南北長620米。南及東、西各一門。

史載門有明德門、禦天門、複仁門、東華門、西華門之名。殿有鴻禧、睿思、鹿頂、楠木諸名。宮城内最主要的建築要數大安閣。大安閣是移取汴梁的金南京熙春閣的材料所築成。熙春閣高二百二十二尺,方四十六步有奇,建築極為工巧,素以“瑰偉特絕”著稱。金亡後,南京的宮殿摧毀殆盡,獨熙春閣存。忽必烈把它不遠數千裡移遷至上都重建,改名大安閣。因為上都宮城之内,不作正衙,故即以大安閣為前殿,重大的典禮都在這裡進行。

由于全城的東南部地勢低平,水沼錯落,許多重要的建築都是就水或填水建成。據剌失德丁記載:在上都的興建中,就低窪水泉之處,“彼等決定涸之使幹。其地産石一種,可以代替木炭。彼等聚集大量此種石與木炭,以小石、破磚及大量之熔錫與鉛置其上,填湖塞泉,直至堅固。彼等填築至高與人等,築台其上。因水既封壓于地下,故由草地不遠之它處噴出,而成許多泉水。彼等于台上依契丹式樣(漢制)建成宮殿”。袁桷也記:上都“殿基水泉湧沸,以木釘萬枚築之,其費巨萬”。這些木樁,有的至今仍曆曆可數。

古代歐洲大城市(被西方人稱作大汗之城的大都城是如何興建的)4

《忽必烈》内頁插圖。

為了促進上都的繁榮,1265年5月,忽必烈诏令:諸人自願徙居上都永業者,複其家,免征商稅、酒醋諸課,惟鹽課仍舊。1270年5月,又從尚書省建議:“上都地裡遙遠,商旅往來不易,特免收稅以優之,惟市易莊宅、奴婢、孽畜,例收契本工墨之費。”1283年7月,敕上都商稅六十分取一。這些規定對上都商業的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自谷粟布帛以至纖靡奇異之物,皆自遠至。官府需用萬端,而吏得以取具無阙者,則商賈之資也。”可知當地的商業已相當發達。手工業也是匠局林立,1293年中書省的一份報告說,上都工匠達2999戶。他們都是為宮廷和官府的需要服務的。

在上都附近還有東、西涼亭和失剌斡耳朵等建築。涼亭也稱涼樓,突厥語作秃思忽,意為供行者食飲之所。失剌,蒙古語意為黃。這個帳殿當因裝飾色黃,故名,“深廣可容數千人”。這些都是仿照哈剌和林的設置,遵依蒙古舊俗而設的。

并建兩都的制度是從遊牧風俗發展變化而來的。蒙古國大汗在漠北時期的斡耳朵,随水草天氣而遷徙:春天,他們弋獵于和林以北之地;夏天,遷至月兒滅怯土之草地;秋天,射獵于闊闊腦兒與烏孫豁勒之間;冬盡則避寒于汪吉河一帶。

忽必烈即位之後,也仍然保留春猕秋獵、避暑趨暖的習慣。每年4月春暖草青,忽必烈便攜同他的後妃、侍從,從大都來到上都避暑。百官諸衙都分司相随,上都便成了朝廷的行都。元朝皇帝在這裡除了例行的政事和行獵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民族儀式和活動。夏秋兩季舉行蒙古傳統的祭天儀,皇族之外,他人均不得參加。在諸王貴族的忽裡台上,皇帝大行宴享、橫賜,還要宣頌成吉思汗的紮薩(法令)和必力格(箴言)。八九月裡,涼秋既屆,這一行人又返回大都住冬,可見兩都制度的實行,除了維持蒙古舊俗之外,在政治上也還有聯系與鎮撫草原諸王宗戚的作用。

作者/周良霄

摘編/何也

編輯/袁春希

校對/王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