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上大學
文 | 一路迤逦
女兒怯怯地問道:咱們家是不是特别窮啊?
媽媽發出疑惑的表情。
女兒接着說:每次給我生活費的時候,爸爸都說得特别慘,給我咱們家已經破産卻仍在全力堅持供我念書的感覺。
我憋着樂驕傲地說:我用一個人的工資支撐起家庭幾乎所有的日常開銷,這才是男人該有的樣子。我很享受,我要給自己點贊!
一到入冬,我的工資卡就異常吃緊。采暖費要交,雙11又到,各種開銷紛至沓來,女兒的生活費是在我如實陳述地哭窮之後動用的餘額寶積蓄,關鍵是這積蓄隻出不進也快見底了。
之前沒怎麼覺得,學費、雜費、生活費,轉賬、紅包,從來沒猶豫過,這滿打滿算才倆月忽然發現自己那點兒工資不禁花啊。于是,一個月該給女兒多少生活費成為了一個需要審慎對待的問題。
當然,嚴肅地說,不是錢的事兒,而是要讓女兒養成勤儉的習慣,所謂勤儉持家久、詩書繼世長,不能坐下大手大腳的病根,要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咱家八輩子鐵杆赤貧,早些年間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你回老家看看你老爺爺的土坯房子早已頹圮傾塌,那叫一個慘啊……
當然,這也不叫哭窮,這是渲染一下氣氛。
本着求真務實的态度,我就此話題專門向老娘進行了求證。我問:當年上學給我多少錢啊?娘答:一個學期給你600,你那時候仔細,還幹家教還能剩下錢呢。我追問:是一個學期還是一年?娘說,我想着你哥那時候一個月給80多,到了你一個月給到100了。
問題接着來了,1989年的100塊錢,用于日常消費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的多少錢呢?答案也是衆說紛纭。“如果從工資角度來說,90年代的100元相當于現在的2900元,如果從房價角度來說,90年代的100元大約相當于現在的1400元~3300元,如果從豬肉角度來說,90年代的100元大約相當于現在的600元。”
我認真地回憶并對比了一下,從食堂飯菜來看,一份肉條的價格應該能翻15-20倍,但一份汆白肉的價格估計怎麼也得漲了20-30倍。
女兒根據她兩個月來的消費情況測算,每天飲食開銷80元上下,婉轉地表達了一個月總算下來希望給3000元的訴求。
3000塊啊,按照工資增長差不多,按照房價也配得上她所在的二線城市,按照豬肉價格?要是說豬肉比那時候漲了6倍我還真有點不信,最近肉價又開始飙升了。
我還是應該向同學們求證一下,看他們都給孩子多少錢?
大學同學的孩子大都已經大學畢業,或工作或在繼續深造。三位姐姐給的答案是,坐标長春,五六年前就2000-2500塊錢一個月了,這還不包括平時的獎勵和周末紅包。總之為了拉攏孩子,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最後的結論是,在福州一個月3000塊錢,不多,八成應該還不夠呢。
這仨姑姑都挺心疼我姑娘,每次回長春、去吉林市,她們都好吃好喝好招待,對女兒那叫一個親,裡裡外外生怕照顧不周。既然是當成自己孩子疼,我想這給出的标準肯定靠譜。
網上也有很多類似的話題,很多親曆者列出明細給出自己的答案,高的迹近炫富,少的也兩三千元,真正勤儉度日的通常隻能靠媒體挖掘或從别人口中得知,貧窮者往往是在脫貧緻富之後才會舔舐自己曾經的艱苦歲月。
我很清楚,女兒除了有些饞嘴之外,基本不會亂花錢,亂七八糟的網購都是滿足她的個人小小興趣,不是啥大錢。
家長通常的邏輯是,錢可以給,但不要隻是在要錢的時候才想起爸媽,要完錢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要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家長的付出。
想到這裡我蓦然發現,就是直到現在我都沒有好好想過當年父母一個學期給我600塊錢是個什麼水平?當時我一個月還有30多塊錢的飯票補助,而女兒現在隻有95塊6毛7。而我父親,當年一個月的工資能有幾百塊呢?可惜他老人家去世20年了,已經無法求證,而我母親念叨的還總是一個月58塊錢的光景。不管怎麼算,按照我們八輩子鐵杆赤貧,到了我父親這一輩“國企一般幹部 家屬”的家庭狀況來看,一個月給我100塊錢,這給家庭帶來的負擔應該遠遠超過目前女兒月花費3000塊錢。我沒記得父母跟我算過什麼賬,也沒記得父母跟我叨叨過什麼不容易,沒有哭窮賣慘,更沒有說什麼要懂得感恩。也可能是因為我知道家裡不富裕,知道精打細算,由此早早獲得了父母信任的緣故吧。
每一個家庭有不同的實際情況,每一代人都有共同的責任,二三十年後,當我的女兒面對這同樣問題的時候,她或許也會想起當年。給多少本沒什麼标準可言,其實更關鍵的是看孩子自身。在父母眼裡,隻要孩子上進,那再多的錢也花得值,如果冥頑不靈,再少的錢都感覺花得冤枉。
讓我們高興的是,從現在情況看,這錢花得還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