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小苑在此梳理彙總了食品安全相關術語及其定義,歡迎有需要的同學收藏關注。
一、食品産品術語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該術語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從該術語的定義可以看出:第一,食品包括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第二,食品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屬于藥品,也就是說,食品不能宣稱任何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能。
食用農産品:指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供人食用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産品。農業活動,指傳統的種植、養殖、采摘、捕撈等農業活動,以及設施農業、生物工程等現代農業活動。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産品,指在農業活動中直接獲得的,以及經過分揀、去皮、剝殼、幹燥、粉碎、清洗、切割、冷凍、打蠟、分級、包裝等加工,但未改變其基本自然性狀和化學性質的産品。該術語出自《食用農産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
特殊食品:該術語沒有明确的定義,但依據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特殊食品是指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嬰幼兒配方食品。這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依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我國對這三類特殊食品實施嚴格的管理制度,包括注冊備案等。
特殊膳食用食品:指為滿足特殊的身體或生理狀況和(或)滿足疾病、紊亂等狀态下的特殊膳食需求,專門加工或配方的食品。這類食品的營養素和(或)其他營養成分的含量與可類比的普通食品有顯著不同。依據《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簽》(GB 13432),特殊膳食用食品的類别主要包括嬰幼兒配方食品、嬰幼兒輔助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以及其他特殊膳食用食品(包括輔食營養補充品、運動營養食品,以及其他具有相應國家标準的特殊膳食用食品)。由此可見,特殊食品和特殊膳食,既有區别又有交叉。
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并且對人體不産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該術語出自《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保健食品》(GB 16740)。關于保健食品的具體規定我們會在後續課程中詳細介紹。
食品相關産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洗滌劑、消毒劑和用于食品生産經營的工具、設備。該術語出自《食品安全法》。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是指在正常使用條件下,各種已經或預期可能與食品或食品添加劑(以下簡稱食品)接觸、或其成分可能轉移到食品中的材料和制品,包括食品生産、加工、包裝、運輸、貯存、銷售和使用過程中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工具和設備,及可能直接或間接接觸食品的油墨、粘合劑、潤滑油等。不包括洗滌劑、消毒劑和公共輸水設施。這個定義的來源是《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 4806.1)。
涉水産品:指凡在飲用水生産和供水過程中與飲用水接觸的聯接止水材料、塑料及有機合成管材、管件、防護塗料、水處理劑、除垢劑、水質處理器及其他材料和化學物質。
預包裝食品:指預先定量包裝或者制作在包裝材料、容器中的食品。該術語出自《食品安全法》。預包裝食品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先包裝,二是定量,缺一不可。近幾年相關标準法規正在修訂,有可能未來規定,隻要滿足預先包裝這一個條件就屬于預包裝食品。
二、食品配料術語配料:是指在制造或加工食品時使用的,并存在(包括以改性的形式存在)于産品中的任何物質,包括食品添加劑。該術語出自《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預包裝食品标簽通則》 (GB 7718)。食品中通常使用的配料包括普通食品原料、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物質、食品用菌種、食品添加劑等。下面我們逐一介紹:
新食品原料:原稱新資源食品,是指在我國無傳統食用習慣的以下物品: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離的成分;原有結構發生改變的食品成分;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該術語出自《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審查管理辦法》。目前我國已經批準的新食品原料的名單,在我們食品夥伴網的數據庫頻道可以查詢。
食藥物質:是指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該術語出自《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
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食品用香料、膠基糖果中基礎劑物質、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也包括在内。該術語出自《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GB 2760)。
營養強化劑:是指為了增加食品的營養成分(價值)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營養素和其他營養成分。該術語出自《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标準》(GB 14880)。
加工助劑:是有助于食品加工能順利進行的各種物質,與食品本身無關。如助濾、澄清、吸附、脫模、脫色、脫皮、提取溶劑等。加工助劑還包括酶制劑。該術語出自《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GB 2760)。
三、食品标簽标識術語食品标簽:是指食品包裝上的文字、圖形、符号及一切說明物。該術語出自《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預包裝食品标簽通則》(GB 7718)。依據相關标準,食品标簽上強制标識的項目一般包括食品名稱、配料表、營養成分表、生産日期、保質期、執行标準号、生産企業信息、生産許可證編号等。
營養标簽:是指預包裝食品标簽上向消費者提供食品營養信息和特性的說明,包括營養成分表、營養聲稱和營養成分功能聲稱。營養标簽是預包裝食品标簽的一部分。
營養成分:是指食品中的營養素和除營養素以外的具有營養和(或)生理功能的其他食物成分。一般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鈉等。
營養成分表:是指标有食品營養成分名稱、含量和占營養素參考值(NRV)百分比的規範性表格。其中,營養素參考值是指專用于食品營養标簽,用于比較食品營養成分含量的參考值。
營養聲稱:是指對食品營養特性的描述和聲明,如能量水平、蛋白質含量水平。營養聲稱包括含量聲稱和比較聲稱。
這幾個術語出自《食品安全國家标準 預包裝食品營養标簽通則》(GB 28050) 。
四、食品安全術語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該術語出自《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指對食品、食品添加劑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所進行的科學評估,包括危害識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評估、風險特征描述等。
危害: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對健康有潛在不良影響的生物、化學、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狀況。食品中常見的危害因素包括食品中的緻病性微生物、化學污染物、真菌毒素、放射性物質、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食品添加劑、食品營養強化劑、食品相關産品添加劑。
危害識别:根據流行病學、動物試驗、體外試驗、結構-活性關系等科學數據和文獻信息确定人體暴露于某種危害後是否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造成不良影響的可能性,以及可能處于風險之中的人群和範圍。
危害特征描述:對與危害相關的不良健康作用進行定性或定量描述。可以利用動物試驗、臨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學研究确定危害與各種不良健康作用之間的劑量-反應關系、作用機制等。如果可能,對于毒性作用有阈值的危害應建立人體安全攝入量水平。
暴露評估:描述危害進入人體的途徑,估算不同人群攝入危害的水平。根據危害在膳食中的水平和人群膳食消費量,初步估算危害的膳食總攝入量,同時考慮其他非膳食進入人體的途徑,估算人體總攝入量并與安全攝入量進行比較。
風險特征描述:在危害識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評估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危害對人群健康産生不良作用的風險及其程度,同時應當描述和解釋風險評估過程中的不确定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