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大家應該聽說過一篇著名的散文,叫做《桃花源記》,後來,有些人就根據這個故事制作了一部皮影戲風格的動畫片,名字就叫做《桃花源記》,這部動畫片還拿下了國際大獎。影片在這裡《桃花源記》動畫片(友情提示:不要在晚上獨自觀看)
怪誕離奇的故事發展還記得《桃花源記》原文的一開篇說的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多美好的桃林畫面,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這不就是人們說的人間仙境嗎?然而,影片不是這麼開頭的,它做了一些創意性的改編,比如說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第一幕就是漁民因為沒有帶太守找到桃花源,便被吊在了樹上抽打。
影片開場
下一幕就是南陽劉子骥登場,“聞之,欣然規往”,劉子骥聽說了這件事,便把漁民帶回了家中,聽他說這段故事。
劉子骥把漁民帶回家裡
影片在這裡開始按照正常順序發展,用漁民回憶的角度進行切入,但是動畫片版本的做了一些細節性的補充,比如,漁民是怎麼誤打誤撞進了桃花源,這裡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
漁民像往常一樣,出海捕魚。但是他什麼都沒有抓到,正準備回去的時候,突然抓到了一條小鯉魚,這條鯉魚會發光,應該就是傳說中的錦鯉。漁民心地善良,看見這錦鯉不同尋常,然後便決定,将它放生積德,這錦鯉一到,必有好事發生。
漁民捕到了錦鯉
錦鯉通曉人性,見到漁民這麼待他,便要報恩,于是它推着小船一直走,就來到了桃花源。這才有了下面的故事,“忽逢桃花林”。
小船駛向桃花林
正劇開始了。桃花源就跟原文描述的一樣,很美很美,河水上都飄落着桃花,沒有雜草,處處都美的恰到好處。漁民順着溪流一直向前滑,最後看到了一個山口發着光亮,便劃船進去了。
芳草鮮美,落英缤紛
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這就是漁民第一次看見洞口外面的世界。土地平坦寬廣屋舍整齊排列,土地肥沃,竹林茂盛,田間小道交錯相通,老人小孩怡然自樂,這樣的情景,在當時戰亂的現世那簡直是人間天堂的模樣。
黃發垂髫,怡然自樂
後來影片就按照順序發展了,村民對于漁民這個外來人員很好奇,問東問西,然後很熱情地邀請漁民去家裡做客,好酒好菜招待着,漁民就樂在其中了。
設酒殺雞作食
雖然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進行的,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漁民看不見村民們的真面目,因為他們都戴着面具,這裡就很詭異了。
帶着面具的村民
但是漁民光顧着吃喝了,也沒想那麼多,畢竟戴着面具也不稀奇,很多歌姬和大祭司都喜歡戴面具,他就跟村民告别走了。走的時候沒忘記做标記,以便于以後還來。
漁民為了證明自己的所言非虛,還跟劉子骥出示了自己從桃花源帶出來的桃核,劉子骥一看就相信了,于是決定順着漁民留下的标記重新尋找桃花源。
漁民掏出桃核
影片劉子骥的結局回到了原文。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劉子骥病逝
不過影片對于漁民多了一個交代。他拿着那顆桃核種了起來,後來桃核長成了桃樹,就跟桃花源裡面的一樣。這棵桃樹,讓漁民更為疑惑了,自己的那段經曆,到底是真還是假呢?
細思極恐的一些情節前文說過,村民們都是帶着面具的,錦鯉的故事,漁民走了就找不到了,劉子骥忽然病逝......這些疑問都懸而未決。後來有很多文史學者重重考證,覺得結合當時魏晉時期鬼怪故事盛行的背景,有人推斷這應該是一篇志異散文。
原文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
這裡看着很美好,但是魏晉時期有一個風水大師,叫做郭璞,他和陶淵明在一個時期。這個人,他寫過一本著作,叫做《葬經》。
《葬經》裡說:門前桃桑,為大兇。這說明在魏晉時期,桃木是非常不吉利的,哪個村會種滿了桃林呢?
原文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這裡怪異在哪裡?漁人在非常狹小的山道裡面走了一陣,而後突然就變得寬闊了,這個構造,是魏晉時期的一些墓主為了防止盜墓設計的一種構造,在狹小的道口裡面會設置一些機關,如果盜墓者不知道觸發了機關,可能就有去無回了。這個墓穴構造在考古學家徐蘋芳先生在《大漢原陵秘葬經》裡可以查證。
初極狹,才通人
原文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阡陌有田間小路的意思,也有說法在古語當中是指通往墳墓的小路,因為平常百姓死了以後都會把自己葬在土地附近,有落葉歸根之意。
原文四: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東晉時期的漢服和500多年前的秦朝服飾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别了,他們的服裝風格受到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但是桃花源裡的村民據說是隔絕了幾百年,但是穿的衣服和桃源外的人是一樣的,這種消息的靈通程度,又怎麼能說是隔絕呢,如果是的話,有一種猜想,就是,村民可能都沒活着,衣服是活人燒過去的,畢竟中國人的喪葬文化是有這個傳統的。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至于前文提到的為什麼村民要帶着面具,面具這個東西在古代稱為魃或是倛,是跟随古代傩祭産生的伴生物,傩祭是一種原始巫術的再現,它的本質還是源于鬼神崇拜,影片在這裡有一個暗喻。
由此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影片得出一個結論:漁人誤入死人國,桃花源其實是一個墓穴。
曆史的相關考證不過,如果去查閱相關曆史,我們能知道,陶淵明在寫《桃花源記》之前,自己其實是聽到了一段傳聞的: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入關滅姚秦時,有些流民為了自保,于是就帶着家族一起逃到深山去避難了,然後就過上了他們夢想中的田園生活。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桃花源記》其實是陶淵明自己思維發散的産物,他根據一段傳說,腦補了這麼一長段故事,還被流傳了下來。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中就記錄過這一事件。
不過有人說陶淵明是為了寄托自己的願望,說的也沒錯,因為當時的魏晉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陶淵明雖然自己過上了隐士一樣的生活,但是人民還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陶淵明自己内心渴望愛與和平,向往那種沒有戰亂的人間,就将自己的情思寄托在《桃花源記》當中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