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高考結束,我們一家人就開始了暑期旅行。驅車幾千公裡,來到青海湖,看青海湖日出便是免不了一個盛大儀式。
作為父親,自當是孩子的精神導師。我真心期待能在欣賞宏偉奇觀時,可以讓剛從考場下來的兒子,在噴薄日出的壯景中給心靈注入再出發的力量。頭一天晚上,我特意重溫了巴金的《海上日出》、劉白羽的《日出》,又誦讀了我一直十分喜歡的俄國自稱為“太陽的歌手”的詩人巴爾蒙特的《我來到這個世界為的是看太陽》,甚至還記起了趙匡胤的“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的豪邁詩句。
淩晨5點,鬧鐘叫醒了我,我也迫不及待将兒子叫醒,一同來到青海湖畔。不得不說,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即便是盛夏,這晨風也十分刺骨的。忘了帶厚衣服的我們,便在風中瑟瑟發抖。而當太陽躍出湖面的那一瞬間,我本該以最帥的姿态擁抱太陽,本該帶着兒子像劉白羽一樣進入一種“莊嚴的思索”,體會着“我們是早上六點鐘的太陽”這一句詩那最優美、最深刻的含義,本該高聲吟誦——
我來到這個世界為的是看太陽,
而一旦天光熄滅,
我也仍将歌唱……
我要歌頌太陽,
直到人生的最後時光!
可是,抗拒不了的冷,讓我知道,我所有的抒情都會顯得那麼矯情,所有的詩句都抵不過一件大衣的溫度。
回到賓館,蜷縮在被窩中回暖後,我即興在手機上塗鴉一首口語詩——
青海湖看日出
淩晨5:00
将兒子從被窩中拎出來
我們在青海湖邊
在刺骨的風中
等待日出
當遠遠的湖面
跳出那一輪火球
我本想以最帥的姿勢
緻敬太陽
本想誦讀在昨晚為兒子
早已準備好的
經典名篇
可是
我冷得牙齒打顫
好不容易
嘣出幾個字
啊
啊啊
好
好
壯觀
今天,在整理旅行感悟時,再讀到這首詩,我不禁笑了。盡管口語詩很多都來自生活的現場,是“在場”的寫作,是關于生活片段的最真實也最樸實的叙事,但我總覺得這首詩,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突然想起年輕時讀到的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的詩歌,那是詩人伊沙的《車過黃河》:
列車正經過黃河
我正在廁所小便
我知道這不該
我應該坐在窗前
或站在車門旁邊
左手插腰
右手作眉檐眺望
像個偉人
至少像個詩人
想點河上的事情
或曆史的陳賬
那時人們都在眺望
我在廁所裡
時間很長
現在這時間屬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隻一泡尿功夫
黃河已經遠去
記得一些人将這首詩稱為“文化垃圾”,甚至因對崇高的解構,該詩被視為是對神聖母親河的亵渎。而它也得到很多人的喝彩,包括我,認為作為人,首先應對自我生存予以關注。“這時間屬于我”,人有三急,當“我”急于撒尿時,“我”真的沒法肅穆起來,去迎接和完成一種儀式。
當然,拙作自不敢與大師的傑作相提并論,我,一介口語詩的業餘愛好者,與伊沙相比,那真是難以望其項背的。而我也漸漸了悟到,别人的一首好詩,無論你在何時何地與之相遇,就必将驚鴻一瞥後深入你的骨髓,成為一種不可逆的審美。寫詩的人,本該竭力規避拾人牙慧,甚至不要與他人的詩作有相似的構思。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我們可能會在不覺中,因鐘情一種美,漸漸讓那一種美,浸潤自身後成為了你潛意識中無法剝離的存在。
記得《唐之韻》中有這樣一段解說詞,說宋朝以後的詩創作,都極力想跳進唐朝的磁場卻無從着手,或是極力想跳出唐朝的磁場卻又無能為力。那可不可以這樣說,伊沙的口語詩,已構築成一個強大的磁場,我們在赓續口語詩創作時,是不是早已因心動而入其磁場,卻又難以找到一個出口呢?
或許,這就是現代口語詩的困境。前些天,讀到詩人趙克強寫給伊沙的詩——
“今天3月26号
也是海子忌日”
在昨晚的“長安詩人今何在”詩會上
伊沙說“不管我
喜不喜歡海子
還是海子喜不喜歡我
如果他在天有靈
我想
他肯定也希望中國詩歌
越來越好
不要死在他身上”
伊沙這番話,讓我們看到的是詩人的胸襟,是行走在中國詩歌大地上詩人的情懷。伊沙以“遠離虛假抒情與過度抒情”為主張,跳出了海子的“麥地”,讓我們讀到了更多走向現實的、變得清醒的、富有現代氣息的“本質的詩”。那麼,我們是否又能跳出伊沙的“黃河”呢?
怕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這麼多年了,還有很多的人,甚至沒有跳出“意象”的圈兒。
寫詩的一點感悟,啰嗦至此。繼續寫吧,用詩歌寫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