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藝術:在場與價值生成
包貴韬(學者\策展人)
當代朝鮮藝術輸出的價值,除了朝鮮藝術亞洲藝術史部分的梳理與确切。除了朝鮮藝術的民族化意涵的交流與推廣,除了朝鮮藝術的國際化參與及市場化。最重要部分,還有一個特别的提示。即全球化時代,始終有着角落以及這一角落一如既往地“緩慢”。如果我們不去對應快馬加鞭的全球化,以及發展意味着一切的意識形态化。這部分事實上的緩慢,作為現實和存在,既提示了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問題,也提示了個案的理由,至少,他們的訴求,在全球化的話語霸權中,失去了辯解的支撐。
在迅猛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狀況的政體,在藝術輸出的這件事上,并不都能如朝鮮一般,可以全力面向全球第二大藝術品市場,可持續達三十年之久,并無停滞或減速的迹象。這中間除去中朝兩國的傳統關聯度之外,最重要的實際上是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真正體現為海納百川,與中國走向更加開放相匹配。反之,歐美藝術品市場與生俱來的老大心态及文化優越感,反倒使全球化背景下的弱勢政體所代表的文化特征,不那麼容易被接納。甚至,在意識形态化前提下被拒之門外。
正如德國學者盧茨·科普尼克所言:“曆史……總是多元的,而且作為多樣共存的一個場所呈現給我們”。事實上,全球化現場所呈現的多樣共存,甚至超出想象。有一些共存現象不但始終在場時代進程,而且建構了完全自說自話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的藝術現象,就特别值得關切。顯然,七十多年發展曆程的當代朝鮮藝術史,就是這樣一個案例,并且經由三十多年的朝鮮藝術輸出,在新的場域,即朝鮮藝術國際化事實生成之後,又産生了新的藝術史現象。在當代朝鮮風景油畫中,一個騎着自行車回家的人,表現為歸心似箭時交通工具價值,與一小時都市圈的體驗完全不是一個曆史時空的前提。所以,當朝鮮風景油畫中時間感受,空間感受來到加速度的“當代”之時,我們如果不能靜下心來“凝視”一番,極有可能無法體味其中的意涵。同時,這種朝鮮現實語境,并不是完全與外界隔絕的,全球化現場的諸多細節,也有讓朝鮮藝術家能夠感受到的東西,并且使之在創作之時,會有那麼一絲絲的轉向,或者呼應。無論是主動的、還是下意識的,這種呼應又帶來新的提問與結果。豐富了多樣共存的前提。
當代朝鮮風景油畫時間線索是季相性的,是四季更叠的原生态。春夏秋冬結構了風景的季相特征。從藝術家的角度看,他的風景感受也主要建立在戶外或室内創作時,用以區别不同物理空間的差異性。之所以強調季相特點成為朝鮮藝術家在風景油畫創作領域的主要出發點,一是因為現實語境對風景題材也有意識形态需要的暗示。藝術家發揮、發現個人化表達的空間有限,而季相特征的感受可以獲得更多表現力。二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視角,以及長期遠離全球化進程的事實,使藝術家超越語境的藝術探索幾乎沒有土壤和生存空間。三是朝鮮藝術的人文傳統之中,是農耕漁獵文化、山地文明及海洋文化的結合,風景表現則以季相更叠來對應世态人生。由此,朝鮮風景油畫的審美特質就明晰了。那些優秀的朝鮮藝術家往往會在他的創作中,某種程度上剝離意識形态的需求,從而在朝鮮民族性和文化傳統中,尋求背書和力量。這也是三十年朝鮮藝術輸出讓外界明晰的一個方面,即朝鮮藝術有着意識形态以外的創造力。
在朝鮮藝術國際化的現場,人們并不關心這些作品生成的語境。似乎隻要朝鮮藝術到來,在新的語境中展示并被接納,朝鮮藝術的意義就已建構。甚至,朝鮮以外的國際化空間容留朝鮮藝術,可算是對“陳年事舊”的人文關懷。這裡還主要指那些真正代表當下朝鮮藝術的作品,至少仍停留在低端化的裝飾的尋求“藝價比”的作品,則不在這個“台面”上。洪流滾滾的全球化所生成的發展觀及意識形态,是以将某些國家排除在外,與他們相關的議題,甚至還有一種需要拉低身段才能讨論的意味。這才是外部世界對朝鮮藝術的生長語境毫無興緻的根本。所以,朝鮮藝術國際化現場的觀察,多半在“也還不錯”範疇議論。
對于朝鮮藝術家而言,藝術創作的驅動力,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在三十年前,朝鮮藝術家不必考慮市場的“需求”,隻要關心國家的要求即可。而朝鮮藝術輸出至今,國際化現場對創作有什麼要求,或者低端的想什麼樣的畫、以及什麼樣的畫在中國才好賣。好的藝術家則實實在在的考慮如何成為一名在國際化現場代表當代朝鮮藝術價值。貿易代表們想着如何才能更好地開拓中國市場。這還不包括一部分想經常來中國畫畫,可以直接面向買家的畫家。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當下朝鮮的現實語境未變,但是外部力量的驅動力,已經讓美術這一行當,順應了外部需求,或者說體制的某些層面,也順應了外部的需求,從而使朝鮮藝術輸出變成一個“生意”。而不是國際藝術交流。
藝術家作為個體,順應外部,有利于自己的種種需求,應該是一往無前。如果現實已經對這種一往無前産生束縛時,藝術家會做些什麼?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可以梳理出若幹的事實。其一,在勢不可擋的全球化大潮之中,有一個政體似乎是“逆全球化”的,至少對加入甚至可能被裹挾是抗拒的。這麼一種情況下,這個政體的藝術家,主要以作品到達的形式,甚至源源不斷可持續的前提下,在場全球化語境的藝術品市場之中。并且是創作者本人難以到場,即便在場也不會表态。其二,全球化語境的藝術品市場,與朝鮮藝術當下的現實,存在着明顯的“代差”、“代溝”,但是并沒有影響朝鮮藝術在全球化第二大藝術品市場中的一二線城市裡,紅紅火火。并且因為市場需求旺盛,使之資源不斷向中國市場集聚。包括藝術史不同階段的重要作品和青年藝術家們起始階段的創作。其三,朝鮮藝術在全球化現場收獲了一個“消費”群體,這個群體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仍在不斷擴容。收藏也好,裝飾也罷,需求決定了市場。由此,朝鮮藝術以自身特征,以不順應新語境為特點的輸出,仍将繼續發展。當然,這中間也有各種反饋使藝術家本人對新的創作有些“修正”。
作為“現象”,朝鮮藝術輸出為亞洲藝術史增加了一章内容。目前為止,這一章内容的書寫仍在進行中。并且完全不同于現實語境的曆史進程也仍在繼續。正因為如此,朝鮮藝術輸出的故事才如此不同。如此有趣。
白明學《濕》 118X38 2019年
崔玉均 《黃真伊》165x135 2015年
韓日 《愛相随》 130X93 2020年(35
金昌盛 《順着大同江走》164x98 2013年
金奎剛《清晨》 90X60 2019
金庸祿《泛舟》 96X66 2019 (4)
金哲鎮 《含香》201x69 2019
李奎成 《候鳥》 130X97 2018年
李哲進 《花前月下》 165X92 2018年
趙洙賢 《聞香》 115X58 2019年
鄭英華 《石潭》 162X112 2019年
鄭珠哲《紅楓湖》 140X140 2019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