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村
圖片選自網絡
今日看到一個網傳視頻,有位民俗專家對“四六”這兩個數字的解讀,令人耳目一新,大受教益。
這老專家叫王作楫,上網一查,現已八十多歲,研究中國民俗已成果豐碩。看老先生的視頻,他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結合中國文字的筆畫,以此為切入點來解讀“四六”的。解讀得還真是那麼一回事。
王老先生講,這“四六”和人們的吃穿及做人做事都大有關系,如果不懂“四六”,以農耕為主的人們甚至無法生存。他談到了我國婦孺皆知的二十四節氣。這二十四節氣就暗含了“四六”的玄妙。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季節正好包涵六個節氣。農民隻有掌握了節氣到來的時間,才能夠根據節令春播夏種,秋收冬藏。若不按節令随意在大自然中種植農作物,必然損失慘重甚至顆粒無收。
聯系到農民種莊稼的實際,我覺得王老先生這個總結還真是精辟到位。比如我們中原地帶種莊稼,就有“清明前,去種棉”“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種說法。
圖片選自網路
當然,這對大棚種植來說,好像不太适合。但大棚種植之所以能有預期收獲,說到底還是人為地營造了包含“四六”元素的小氣候,因此才使人如願。盡管如此,大棚裡種出的返季節蔬菜瓜果,吃着還是不如時令時鮮蔬菜瓜果正宗。還有專家指出,吃返季節果蔬對健康不利,是不是這樣,還真不好說呢!
王老先生講過二十四節氣和“四六”的關系,接着就講到了“天”與“地”這兩個漢字。“天”為四畫,“地”為六畫。正好蘊含了“四六”元素。言說凡生而為人,生于天地之間,本為天地造化之物,當敬天畏地。如果不敬天地,必遭天地懲罰。
這個警誡,還真可謂振聾發聩。反思起來,因為人類不敬天地造成的惡果,還真是有目共睹。就說這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發生,便是人類對天地缺乏敬畏,肆意地破壞天地造化環境而導緻的。因此上,大智大哲才推崇天人合一,呼籲人與自然和平共處。我們中國現階段一再強調的要“綠色發展”,要涵養綠水青山,要減少碳排放等等,都是合乎“四六”法則的明智之舉。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也視父母為天地。天為陽,地為陰。天行健,地勢坤。因此,人們才常說,“父母之恩,天高地厚”。而“父母”這兩個字,也為“父”四“母”六。母這個字,現在簡化為五畫了,據王作楫介紹,這個字在古代也是六畫。
人道“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那他真不配為人。還有人說,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無論是經商也好,做官也罷,也無論是交友還是結伴,你就根本别指望他會講誠信講情義重回報。這種連父母都不孝順的家夥,一定要慎交慎用。這種人說他是“小人”也不為過!
圖片選自網絡
由“父母”又說到“夫婦”,王老先生這一提及,“夫婦”這兩個字,倒也真的也是“夫”為四畫,“婦”為六畫。對于這個“婦”字的原初筆畫,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因為這個字的繁體為左邊一個女字旁,右邊是個“帚”字,按說不是六畫。但這個繁體字畢竟是演變成了目前的六畫。至于它在演變簡化的過程中是不是考慮了“四六”對應,本人不是文字考據專家,也不是民俗文化專家,不便多說,但現實是“夫婦”二字目前就是“四六”格式,你說巧不巧。
巧還在其次,主要是生而為人,又分為男女,我們絕大部分都會在到了一定年齡談婚論嫁,并選擇異性結為夫妻,成為“夫婦”。而作為夫婦,也就組成一個家庭的本初原素,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繁衍生息、傳宗接代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因此,王老先生指出,夫婦恩愛一個家庭才能和睦,才能興旺。而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必定有賴于千萬個家庭的和睦興旺,美滿幸福。
這個觀點,實際上從古至今也得到了無數次的驗證。有道是“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中國人非常看重家國情懷,崇尚“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對夫婦共同持家興家的一種期望和要求。因此,凡為夫婦,切莫要輕視齊家之責,我們說“齊家”也是愛國的一種直觀體現,就是這個道理,可絕對不是唱高調呢!
論過“夫婦”二字,王老先生又提到了“少”和“老”這兩個字,嘿,你還别說,這“少”字也是四畫,“老”字也是六畫,盡管人們在運用這兩個字時,總是将它們組合為“老少”模式,如“老少皆宜”“老少皆知”或“老的老少的少”等等“六四”類型,但生活中也不乏“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小離家老大回”這樣的“少”前“老”後的“四六”組合。
圖片選自網絡
王作楫先生認為,中國人重視這個“少”與“老”的“四六”,也就抓住了尊老愛幼這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髓,才會崇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會懂得感悟“孝道”這個大道的深刻意義。因為遵從孝道,于國于家于己于後世子孫,都有着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發展意義。
至于遵從“孝道”為什麼意義非凡深遠,王老先生闡述了一大串,想必大家也都能明了按“孝道”辦事的好處,在此也就不再一一細說了。
而還有一對涵蓋“四六”的詞組,王作楫老先生把它們放到最後,當作收官壓軸的話題來講,可算是别有深意,用心良苦。
這組詞便是“兇”和“吉”,這兩個字,也是前四後六,屬“四六”範疇。王老先生直言,一個人為人處世,要善于分析因果,如果一個人懂得了這個“四六”,就能夠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對于如何逢兇化吉,王作楫先生沒有多說。實際上,我倒是覺得,大緻理解了他對“四六”的幾組關鍵詞的點撥或者說是教化,我們對逢兇化吉也就能悟出一些門道。
試想一下,我們能遵從大自然的運行規律,順天應時地休養生息,能敬畏自然,保護自然,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那豈能不吉?反之,又豈能不兇?同理,我們如果不知道天高地厚,狂妄自大,那豈能不兇?如果我們善辨陰陽,深谙皇天後土之博大宏闊,能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又何嘗不能得人生之大吉?
推而廣之,夫婦之間,老少之間,隻要都能在相互交往中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自然就百事可樂,萬事大吉;如果違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總幹缺德事,那注定是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大兇才怪!
由是觀之,王作楫老先生講到的這個“四六”法則,我們還真要銘記于心。竊以為,銘記與不銘記,對于人生來說,受益大小多少還是不一樣的。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謝謝王作楫先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