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奧氏蜜環菌,在美國俄勒岡州已經生活了2400年之久,這株真菌足足的占地面積達到890公頃,總重量堪比3頭200噸的藍鲸。
奧氏蜜環菌
然而現在有一株海草将奧氏蜜環菌的桂冠奪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長達180公裡,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到底為啥能長那麼大?
海草不可貌相海草是海洋中最常見的一種生物,它是目前唯一可以完全生活在其中的高等被子植物。
曾經海草也随着植物,經曆了從海裡到陸地,在幾經周轉回到海洋的過程,而它正式回到海洋中大概可以追溯到1億-7000萬年前。
像一棵海草随風飄搖
由于帶有早期陸地被子植物的基因,使得它們在重新融入海洋生态系統時,和鹽沼植物、藻類等植物類群出現了明顯的差别。
最重要的是,在其他動植物都在不斷演化的時候,海草就已經處于“擺爛”狀态,直到現在種類才70多種。
最大的海草床被發現
而此次科學家發現的最大海草床,位于澳大利亞最西部的鲨魚灣。
鲨魚灣
這個作為世界自然遺産的地區,是大量動植物的天堂,而這裡的海草更是見證了鲨魚灣的進化。
世界上海草種類最多的就在這片海域,由于海草對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西澳大利亞大學和弗林德斯大學的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這些海草。
2012年-2019年,科學家從鲨魚灣海草草甸中的10個地區分别采集樣本,共采集了144個樣本。
海草
科學家提取海草中的DNA後,發現這10個地區的樣本中有9個的多樣性統計數據幾乎一樣,都有幾乎相同的多位點SNP譜。
最離譜的是,其中有7個地區的海草都共享一個多位點基因,也就是說它們根本就是同一株海草。
科學家對這片海草的範圍進行估量,發現其輻射的範圍達到180公裡,整個面積達到200平方公裡,這可比之前的奧氏蜜環菌要大22倍多呢。
成片的海草床
無性繁殖的海草海草床的具體年齡并不好推算,科學家隻能根據鲨魚灣的年齡和海草的生長速度,得出這片海草床大約有4500年的曆史。
那它究竟是怎麼長到這麼大的呢?
鲨魚灣的環境其實并不優越,但這裡充足的陽光和一部分營養物質,已經足夠維持這株海草的生存。
不過能夠讓它長到這麼大的,還是要得益于它的繁殖方式。
瘋狂的自我複制
海草的生長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有性繁殖,也就是雄性植株和雌性植株在水中進行授粉,然後開花結果、依靠海水的流動和其他水生生物來散播種子。
另一種就是無性繁殖,也就是一株海草單純經過重複複制自己的基因來繁殖新的副本,這些繁殖的後代都會擁有相同的基因。
科學家發現,這株海草采用的确實是無性繁殖的方式,因為根據DNA測序,顯示它的染色體數量為40個,是其他海草種群的兩倍。
海草同時擁有爸媽的DNA
科學家将這種植株稱為多倍體,在某種程度上講,由于它的繁殖基本上取決于自己的狀态,因此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它可以無限繁殖。
但是科學家在研究多倍體無性繁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情況下,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克隆最終還是會變得支離破碎。
當基因相同的分株不能通過根莖進行物理連接後,就會逐漸變成新的個體。
疑似雜交海草
但是這株海草克服了這樣的難題,科學家對海草擁有這樣的能力存在懷疑。
生命力頑強的海草
科學家們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研究結果顯示,這株海草很有可能是由兩種相近物種雜交出來的超級有機體。
其中一半可能是源自帶藻,另一半則是未知物種,科學家認為,恰好是這個未知物種的基因,使得它能夠在逐漸變暖的全球環境下一直生長。
而這一基因或許可以為科學家,研究并應對氣候危機提供借鑒。
海草是衆多海洋生物的溫床
之所以有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在近年來,鲨魚灣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持續不斷地翻湧熱浪,這對該區域的生物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但是在2010年-2011年間,科學家卻發現,這片區域的海草,面對熱浪的攻擊似乎“面不改色”,反而一直有條不紊的繁殖自己的後代。
因為在這裡,出現了更多的嫩芽、更大密度的葉子。
當然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對這片巨型海草的研究,并不是因為它有多龐大,而是因為海草的巨大價值。
海草見證鲨魚灣的進化
巨型海草床有很大價值海草的生存和死亡,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海洋生态系統。
尤其是擁有最多海草的鲨魚灣,一旦這些海草因為氣候變化而死,它們會逐漸在海底腐爛,然後滋生出細菌。
這對海水和海洋生物就是緻命的危害,而且要知道,海草床為大量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如果這些海草床成片的消失,那對于這些生物來說更是失去了生存的家園。
海草:危!
此外,海草床作為一種被子植物,自然擁有極強的固碳能力。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庫,其擁有的二氧化碳是大氣的50倍,是陸地生态系統的20倍。
每年海洋都需要将大氣中多餘的二氧化碳吸進“肚中”,然後再通過氣流将二氧化碳儲存到海底,據了解每年海洋都會從大氣中吸收大約20億噸二氧化碳。
海草就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旦這些海草死亡,那海洋固碳的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海洋是最大的碳彙
因此現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正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護着海洋甚至整個地球的生态環境。
如今科學家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這株海草具有特别之處的原因,研究結果可能有辦法讓其他領域的海草或植物擁有同樣的能力,最終優化地球的生态環境。
同樣作為無性繁殖的生物實際上,奧氏蜜環菌能夠生長到那麼大的範圍,采用的同樣是無性繁殖的方式。
漢代崔骃在《達旨》中寫道:“高樹靡陰,獨木不林。”
獨木不成林
獨木成林的潘多
但是現在無性繁殖的方式卻有辦法實現獨木成林,其中位于美國猶他州的顫楊就是代表。
這棵顫楊的占地面積達到0.43平方公裡,大概是一個梵蒂岡的大小,它被人們親切地喚作“潘多”。
早在1976年,科學家就發現這片森林屬于無性系,經過多年的繁殖發育,原本的一棵顫楊林,瘋狂複制出了47000多棵,總重量達到6000多噸。
潘多
科學家對其年齡進行估計,發現其中的大部分樹幹雖然隻有130多歲,但是整個潘多林已經存在數千年,有研究甚至認為它已經有14000多歲的高齡。
一棵樹不僅繁殖成一片森林,甚至還支撐了一整個豐富的生态系統,生活在其中的植物至少就有68種,而且還有很多動物也在它的保護下生存。
有研究表明,由于全球氣候變化、動物的啃食等多種原因,導緻潘多的生命正在消逝。
正在吃潘多的鹿
全球氣候的變化,導緻這片區域的降水逐漸減少,溫度也愈加升高,潘多幾乎難以長出新葉。
這使得潘多的覆蓋率逐漸下降,從而影響着整個森林的生态系統。
為了能夠活下去,潘多隻能努力地适應這種快速的變化,而科學家對海草床的研究,或許可以為潘多的生存提供一定的借鑒。
氣候變化嚴重危害地球生物
而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推手,人類也需要為保護地球生物做出行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