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戰地記者是一份怎樣的職業

戰地記者是一份怎樣的職業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8-25 21:20:50

編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歡迎繼續閱讀。這裡或許有個文藝片,這裡或許有個驚悚片。不知道你會悶到睡着,還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要聊一個睡不着的話題。

戰地記者的煙瘾好像都挺大的。(據說,《私人戰争》榮膺“抽煙鏡頭最多的一部電影”稱号)

戰地記者是一份怎樣的職業(睡不着私人戰争)1

《私人戰争》劇照,該片抽煙鏡頭非常多,受到一些控煙組織的指責

那時我在利比亞班加西所謂的“新聞中心”門口和幾個freelance的攝影師一起抽煙聊天,借此交換新聞線索。

在戰地記者這個行當裡,freelance(自由記者)并不“自由”,他們可以說是“新聞食物鍊”裡最底層的一群人,如果能在出發前跟某幾個媒體簽了供稿合同還算好,要不然就隻能“靠天吃飯”,希冀自己的作品能夠成為爆款。然而在2011年,全球紙媒都已沒落,行之有年的媒體生态逐漸凋敝。

正在幾個人讨論要不要明天包輛車去艾季達比耶碰碰運氣時,臨近地中海南岸的那條主幹道上開過來兩輛皮卡,車在我們面前停下,有位小哥向我介紹,“那是Marie Colvin。”我當時并不知道瑪麗·科爾文是誰,隻是被她獨眼龍的造型有些驚到。

戰地記者是一份怎樣的職業(睡不着私人戰争)2

戰地記者是一份怎樣的職業(睡不着私人戰争)3

上圖為瑪麗·科爾文的肖像照,下圖為電影裡羅薩蒙德·派克飾演的科爾文

原來他們是問我們借打火機的,反正借着借着,一包萬寶路和一隻一次性打火機都給順走了。這回看電影《私人戰争》(A Private War)時,我稍微捋了一下時間線,那次與她的一面之緣大概就是她前往米蘇拉塔之前。

我曾一度懊悔當年為何不臉皮厚點與科爾文合個影,在2012年她于叙利亞霍姆斯被炸身亡之後,我的那種沮喪之情更甚。

瑪麗·凱瑟琳·科爾文,1956年出生,美國人,自1985年起為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工作,著名的戰地記者、外交事務專欄作家。她的生平在其死後得到廣泛宣傳,中文世界裡也不乏高水平的編譯稿,在此就不贅述了。

我看這部電影時,有一種身為同行的親切感。的确,身處在戰場的戰地記者,面臨的後方催稿壓力,有時會比前方的死亡威脅還要來得讓人身心俱疲。當然,記者與編輯這樣的歡喜冤家關系,但凡有截稿時間壓力的人,都會會心一笑。

實話實說,我并不是太喜歡這部人物傳記電影,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在給瑪麗·科爾文“封聖”,而又在需要還原到一個普通人時,顯得矯揉造作。不過這反而激起了我想要了解這部電影創作背景的興趣。

戰地記者是一份怎樣的職業(睡不着私人戰争)4

《私人戰争》海報

根據相關新聞可知,《私人戰争》改編自刊登于2012年美國《名利場》雜志上一篇名為“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争”(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的報道,一篇标準的美式傳記、非虛構文學作品。想來當年我就看過,但印象不深。這回重新拜讀,大概理解了電影叙事為何如此的原因,說穿了這是篇美式“知音體”文章,有種交替服下“雞湯”“毒雞湯”的感覺。

簡言之,《私人戰争》裡塑造的瑪麗·科爾文,是一個大家認為的瑪麗·科爾文,而這是不是真實存在的瑪麗·科爾文,用新聞行當裡的一句老話來說,“采訪對象說的話,你都需要打個問号。”

為何瑪麗·科爾文會全世界到處跑,按照劇中台詞來看,是因為她不想跟她母親一樣,在紐約當一個家庭婦女。那麼為何她要當上戰地記者,不是因為她想要報道戰争本身,而是關注戰争裡的人,尤其是那些無辜卷入戰火中的婦女兒童。

片中不斷地提出一個問題:“戰地記者到底有什麼用?”也就是說戰地記者報道一場戰争的動機、目的、意義何在?其實這個問題,在自媒體時代,去掉“戰地”二字,同樣難以回答。我認識的幾個freelance小哥,要麼沖着錢,要麼圖出名,要麼就是為了刺激,走上了這條道路。

戰地記者是一份怎樣的職業(睡不着私人戰争)5

電影還原了科爾文采訪利比亞已故前領導人的那一幕,根據科爾文在《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報道,她當着卡紮菲的面,譴責後者多年來的“不義之舉”

而瑪麗·科爾文當然不會如此,她的形象在電影裡,随着劇情的發展,越來越散發出聖潔的光芒,她的回答包括,“你的文章和照片會給曆史留下第一手資料”,“需要讓世人了解戰争的殘酷”,“喚醒人們的良知”,當然瑪麗·科爾文也承認,戰地記者無法改變戰争走向。

華語世界的戰地記者老前輩、新加坡老報人陳家昌在他的回憶錄《越南,我在現場》一書裡寫到了許多前輩戰地記者的往事,比如在金邊時,當時的政府明确貼出了柬、越邊境禁止通行的區域,卻阻擋不了記者們冒險前往,因為危險的地方才是出新聞的地方。于是,他在書中記錄了一個個死去記者的名字。

《私人戰争》事實上,也起到了某種警示效果,比如瑪麗·科爾文為何會在斯裡蘭卡被炸瞎左眼,某種程度上是她自找的,在交火地帶,泰米爾猛虎組織的士兵叫她趴下,她卻站了起來,大叫“我是美國人”,結果炮彈不管國籍,她就被炸趴下了。

還比如她的身亡,後方編輯已經多次表示,“你的文章已經足夠好了,趕緊撤吧”,她仍然不滿足,覺得自己還可以做點什麼,去幫助霍姆斯的婦女兒童。結果死于空襲。

戰地記者是一份怎樣的職業(睡不着私人戰争)6

《私人戰争》的導演馬修·海納曼在片場

用陳家昌老先生的話來說,當個戰地記者,光有熱情是不行的。借用電影裡的台詞,“這世上存在着有經驗的記者和有膽量的記者,就是不存在既有經驗又有膽量的記者。”(There are old journalists and there are bold journalists. There are no old and bold journalists.)瑪麗·科爾文編出來的這段英文繞口令不錯,但她還是為情緒左右。

正如她的好友、采訪搭檔Paul所言,“你完全沒有接受過戰地培訓,待在這裡太危險了”,可是瑪麗·科爾文仍然義無反顧。

《私人戰争》至少讓人們了解到了戰地記者這行當的艱辛。而對于有志成為戰地記者的後來者來說,這部電影同樣也有一些啟示——後方的編輯可能沒有你了解前方的情況,但他們是真的擔心你的安危,以及永遠不要奮不顧身,三思而後行,同時祈禱自己足夠幸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