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孩子說話就像沒聽見一樣?經常看我們公号的家長朋友,大部分的孩子是3-8歲這個年齡段家長們最關心的是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不守規矩怎麼辦,興趣班堅持不了怎麼辦,一寫作業就上廁所怎麼辦,不敢舉手發言怎麼辦……,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你跟孩子說話就像沒聽見一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經常看我們公号的家長朋友,大部分的孩子是3-8歲這個年齡段。家長們最關心的是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不守規矩怎麼辦,興趣班堅持不了怎麼辦,一寫作業就上廁所怎麼辦,不敢舉手發言怎麼辦……
我當然理解這些問題給家長們造成的焦慮。不過,今天我們換個思考方式。把時間推向未來,想象10年後,眼前的問題會有什麼變化?
放眼看未來,眼前的問題,可能會分成兩個發展方向——
一類問題
可能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比如孩子小時候不敢自己睡覺,害怕洗頭。但随着他長大,絕大部分人都能自己睡覺,不會再一想起要洗頭就吓得哇哇哭。
如果有些問題終将不成為問題,那麼我們今天為了孩子不害怕,不怯場所做的努力,能讓孩子從中獲得什麼呢?
另一類問題
可能會變成我們管不了的問題。
比如,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不想讓他看動畫片,把電視關掉就行了。不想讓他玩遊戲,把手機收走就行了。孩子頂多哭鬧一會兒。但因為我們作為成人,不僅身體力量占優,而且在孩子面前有絕對的權威,孩子沒有能力反抗我們。
但是孩子是在不斷長大的。總有一天,他的力量會超過我們。他會有能力想各種辦法擺脫我們的控制,他甚至可以完全不理會我們的要求。那時候,我們怎麼辦?
舉個很小的例子。我女兒剛上小學的時候,家長都特别在意孩子在學校要多喝水,認為這樣對健康有好處,因此會反複地叮囑和要求孩子。有的家長放學接到孩子第一件事,就是先檢查水壺,看看帶去的水喝完了沒有。
女兒告訴我,她的好幾個同學會在放學的時候,先去衛生間把水壺裡的水都倒掉,然後再回家。這樣就不會被家長批評了。
再比如限制打遊戲這件事,在家裡我們可以沒收他的手機和電腦,但是他在外面的時候,他玩同學的手機、他自己溜到網吧去打遊戲,我們還能一天到晚地跟着他屁股後面看着他嗎?
如果管不了,我們怎麼辦?作為父母,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樣會覺得,無論孩子多大,我們都願意為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都希望當孩子遇到難處的時候會想到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會願意聽聽我們的建議。
如果跟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聊天,你會發現,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很多孩子幾乎不跟家長溝通了,放學回家,一頭紮進自己房間,鎖上門,到吃飯才出來。
問
如何能夠在孩子長大之後還能保持與孩子的關系,保持我們對孩子的必要的影響力呢?
在兩位著名的青少年專家合寫的書《自驅型成長》中,引用了一個廣受支持的心理學理論——自我決定論。
自我決定論認為,培養自驅力有三個重要因素——
自主需求
勝任需求
歸屬需求
其中,歸屬需求指的是在個人與他人之間,有一種能讓人感到關愛的紐帶。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聯結”。
當你的孩子與老師之間有這種紐帶時,他就會想為了那位老師而努力學習。
當你的孩子感到與你之間也有這種紐帶,當你能傳遞無條件的愛時,他就會告訴自己,“我的父母關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多少分”,如此一來,你的孩子就更有可能傳承并内化你的價值觀。
自我決定論把這稱為“整合調節”,指的是一個孩子通過整合那些關心他的人的價值觀與追求,再加上對他無條件的愛,所形成的一種身份認同。
用更簡單的話來說:保持與孩子的關系,保持我們對孩子的必要的影響力,依靠的,就是聯結。
給大家分享兩個大孩子的例子。一個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高中生打遊戲,某個地方操作失誤,稀裡糊塗地用媽媽的信用卡充值了1萬多塊錢。大家可以想象孩子發現這個問題時候的内心感受嗎?一定是有特别大的壓力——本身玩遊戲家長可能就不是特别支持,這還造成了這麼大的經濟損失。
但這個孩子最終選擇把事情告訴媽媽。媽媽的回答是:“沒關系,既然已經這樣了,那麼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看看能不能挽回損失。”
我聽到這個事情的第一反應是跟那個媽媽說:“很羨慕你們啊,你們的親子關系真好。”孩子一定是對媽媽有足夠的信任,才會在那麼大的壓力下選擇向媽媽求助。有的孩子遇到這種事,搞不好就會做出極端的事,那麼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孩子的信任,來自長期以來與媽媽的親子互動中他不斷積累的安全感。我相信,在平日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媽媽一定都是表現出“沒關系,我來幫助你”的态度。
還有一個反面的例子。某年高考之後,有一篇網絡熱帖,是一位爸爸寫的,叫《高考結束了,12年的學習,我們受夠了,也解放了》
文章大概内容是爸爸描述了兒子從小學到高三12年的成長經曆。爸爸筆下的兒子小時候是聰明可愛的乖孩子,父母也傾盡全力,為他提供了最好的教育資源。可是,從中學開始,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不學習,打遊戲,成績直線下降。親子間的沖突特别大。我記得有個細節說孩子因為作業問題跟媽媽起了沖突,把自己反鎖在房間,用頭撞壞了房間雙層鋼化玻璃。
不了解家庭中具體的情況,我們不好做什麼評論。但是可以看出來的一點是,孩子長大之後,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斷裂的。以至于當孩子考完高考,爸爸會寫這樣一篇文章,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終于完成作為父母應盡的義務了,從此大家各走各路,我們也要去過自己的生活了。
這樣的結果,真讓人心酸。
那我們有沒有辦法避免這樣的結果呢?我認為是有的。那就是從孩子幼年時候起,就不斷夯實親子間的聯結,那麼成長這棟大廈,才能建得高,建得牢固。
今天這篇文章有點務虛,但我想,在講了那麼多方法論之後,也有必要跟大家一起來深入地思考我們養育的方向。
假如把目光望向未來,我們希望與孩子間保持怎樣的關系?我們希望看到孩子走在一條怎樣的路上呢?
也歡迎你分享你的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