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喪俗中,數字”7″同樣十分神秘。至今,民間在親人亡故後都有“做七”的風俗。所謂“做七”,就是在人死後,從第7天起,親屬每隔7天設齋會祭奠一次,前後7次,“七七四十九天”結束。
據民俗學上的解釋這與“轉世”傳說有關,按照迷信的說法,人死後7天就會轉生,每7天為一期,期滿後會再降生,所以死後第7天要為亡者設立靈座。若第一期後未得生緣,則要再等一期,如此這般,7期為限,49天後除靈。還有一種迷信說法是,亡魂通往陰間的路上有層層關卡,每過7天要過一道關口。為亡者“做七”,實是為了護衛其順利到達陰間,免做孤魂野鬼。在第5個“七日”,亡者最受累,所以又以“做五七”最為隆重。
從“做七”的喪俗中可以發現,這裡的數字”7″充滿了悲情,與“人日”、“七夕”中的數字”7″所關聯的“生”、喜慶的氣氛剛好相反。
山東微山縣微山島溝南村出土畫像石上的送葬圖
古代早期,”7″在喪俗中的身份很尊貴。《禮記·王制》中有這樣的說法:“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而其他人死後則不能使用這種禮儀。為什麼天子的喪禮規定7天停放靈柩,7月下葬?時人認為,”7″是“王者”的代表。古代帝王祭祀先祖一般設“七廟”,即《禮記·王制》所謂:“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也從側面折射出先秦地帝王家對”7″的敬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