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生吞活剝”,原意是指生搬硬套别人詩文的詞句。現在經常用來比喻機械地、生硬地、不加選擇地接受或者套用他人的經驗、技巧、方法和言論,最後的結果,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生吞活剝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創,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僅為配合叙事之用,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這個詞最早出自唐代劉肅《大唐新語﹒諧谑》:有棗強尉(武官)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雲:“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故事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當朝大臣李義府曾經寫了一首詩:“镂月為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的五言詩。原作者的創意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時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雲裁剪成跳舞時穿的衣裳,想象力頗為新奇。
镂月裁雲圖
張懷慶見到這首詩後,覺得不錯,便在李義府原詩的每一句前面加了兩個字,就說成是自己做的七言詩。詩被他改成這個樣子:“生情镂月為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本來是一首很好的詩,卻被他糟蹋得語句不通順了。此詩一經傳出,文人大嘩,人們根據他經常抄襲王昌齡、郭正一作品的“前科”,就給他編了一句順口溜,嘲笑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這句話,經過曆史的演變和簡化就變成了成語“生吞活剝”,使用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說到"生吞活剝”,不得不提一下古時候的“剝皮詩”。所謂“剝皮詩”,通常是以前人比較有名氣的詩作為基礎,運用颠倒、删除、增添或者改動字數等手法,使原意更好或與原意相反,借古諷今,讀來妙趣橫生,詩意盎然。下面舉兩個實例。
其一。唐宣宗年間有個叫魏扶的人考中了進士,後來當了主考官,剛上任時,他躊躇滿志,曾在試院的牆上題詩一首,表明自己要當個正派考官。詩曰:“梧桐葉落滿庭陰,怅閉朱門試院深。曾是昔日辛苦地,不将今日負前心。”
可他的實際行為卻并不像詩中所說的那樣,而是誰給他行賄他就優先錄取誰。于是有士子将其詩的每句前兩字删去,變成了意思完全相反的一首詩:“葉落滿庭陰,朱門試院深。昔日辛苦地,今日負前心。”
詩人作詩諷刺庸僧
其二。宋代詩人莫子山有一次遊寺廟,想起一首唐人的絕句:“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可他在與寺廟住持的交談中發現其庸俗淺薄,不學無術,與昏醉者無異。臨别時住持請他做詩留念,莫子山把那首詩颠倒了一下次序,便成了這個樣子:“又得浮生半日閑,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終日昏昏醉夢間。”
這樣一來,就把原詩是作者抒發忙裡偷閑,在春盡時遊寺廟的閑情逸趣,變成了諷刺庸僧的詩文。
作者向讀者緻謝
感謝閱讀!
嚴正聲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嚴禁以任何形式搬運、抄襲、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内容。版權所有,如有侵權,一經發現,必将追究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