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我們所熟悉的潑水節就是他們的代表節日之一。傣族的潑水節又稱為“浴佛節”,傣語意為“桑堪比邁”是新年的意思。
傣族潑水節在農曆清明前後10天舉行,在節日當天傣族男女老少會着盛裝出席節日,節日内容豐富,包括: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孔雀舞等,會維持3—7天,更有當地特色美食助興。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傣族的潑水節為什麼會又被稱為“浴佛節”呢?這跟節日的來源有關,潑水節來源于印度,由于佛教在傣族地區的流傳,影響不斷地加深,就這樣傣族的潑水節作為民族習俗已經有數百年的曆史了,在節日當天,傣族當地居民會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象征着求佛保佑。
關于傣族潑水節的傳說有很多版本,版本一:潑水節是為了紀念傣家漢子李良英勇保護傣族村民。版本二:一個武逆的兒子沒有盡到孝義,用樹雕了一尊母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給母親雕像清洗,後來演變成潑水節。版本三:七位姑娘為了村民的生存勇敢與火魔作鬥争,挽救了傣族。其實每一版本都是一種歌頌,歌頌傣族人民勇敢、有愛、不怕犧牲的精神,也是用這些傳說來激勵着人們不忘初心,奮鬥生活。
傣族的潑水節是載歌載舞的節日,是人民心懷美好的願望,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街小巷你可以看到大家互相潑水,表示對彼此的祝福,當水潑在空中象征着吉祥、健康。
潑水節不僅僅是一種節日,他是文化的一種展現,展現着傣族的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間崇尚,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了傣族感悟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熱愛自己的信仰的民族特征,傣族人民歡歌笑語,享受着節日帶來的這份快樂,在節日的襯托下也加強了西雙版納各組人民團結向上的精神,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起着積極作用,文化與經濟是相互影響的,要注重文化的反作用,積極的文化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潑水節的流傳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56個民族非遺傳承保護推廣中心位于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由天津榮程集團投資建設,其采用全景式輸出中華民族非遺文化生活化、場景化的生活方式,它的建成,吹響了榮程文化戰略轉型的号角,以“生命、生活、生态”為發展核心,承載着挖掘、傳承、記錄、弘揚的使命,形成全行業與榮程集團共和、共生、共享、共赢、共榮的高度認知共識和文化行業高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