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香囊艾葉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一年一度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 ",對于有着 2000 多年曆史的端午節,各地有不同的說法和風俗,呈現出不同的過節方式。在諸多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最具 " 文化 " 特色的節日,僅端午節的别稱就有二十多個,可以說是位列中國傳統節日之首,譬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詩人節、燈節等。
端午節還是名副其實的女兒節。在湖南,一年有兩個端午節,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一些地區的第一個端午,又叫小端午,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拜望父母家人,并為長輩饋贈食品,與家人團聚共餐。還有一個習俗,有未過門的媳婦的人家,端午也要将其接到家中過節,臨回家時要贈送衣服等物品,還要給一些零花錢。而農曆的五月十五就是第二個端午,又叫大端午,是做母親的給出嫁的女兒送粽子,一般就是母親一人去女兒家,不像小端午那麼隆重。
中國有三個女兒節,分别是端午節、七夕節和重陽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陽數相重。七夕,屬小閨女節;重陽屬已嫁女;端午,屬老閨女,也屬于所有已嫁女。在古代,端午節的其中一個習俗叫作歸甯,俗稱 " 回娘家 "。古代女兒出嫁,長住丈夫家,難得見到自己父母。而端午節是回家看望父母的機會,所以人們也把端午節稱作 " 女兒節 "。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載:" 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态極妍。出嫁女亦各歸甯。因呼為女兒節。" 此外,古人很看重雙五在八卦中的 " 比和 " 之象,即大吉、利出行。這也是出嫁女人紛紛回娘家省親的一個重要緣由吧。
不過,在古代我國的很多地方,端午節那天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歸甯省親,卻不是為了看望雙親,而是為了 " 躲端午 "。過去認為農曆五月是 " 毒月 " 和 " 惡月 ",端午節更是一個人人自危的 " 兇日 "。在這一天,人們需要小心避忌,謹慎過關。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辟邪除禍。民間避忌的方法除了懸插艾草、讓孩子佩戴 " 香囊 " 或 " 五彩線 "、飲雄黃酒外,還讓婦女帶着孩子回到娘家,躲過端午節的邪氣。
女兒節,一個多麼動聽和美好的名字啊,雖沒有端午節聽起來厚重大氣,卻多了幾分浪漫、溫馨和細膩,在心裡默念着這個名字,讓人禁不住心生出無可名狀的幸福。
文 / 梁永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