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初學者用生宣還是熟宣

初學者用生宣還是熟宣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13 12:28:12

初學者用生宣還是熟宣(宣紙的由來)1

關于宣紙的由來,民間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造紙家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師傅畫像修譜,以表懷念之情。但年複一年,難以如願。一天,孔丹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由于終年日曬水洗,樹皮已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潔淨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經過反複試驗,終于造出一種質地絕妙的紙來,這便是後來有名的宣紙。

宣紙中有一名叫“四尺丹”的品種,就是為紀念孔丹而得名,一直流傳至今。另據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小嶺曹氏族譜序》雲:“宋末争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鐘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虬川遷泾,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贻蔡倫術為業,以維生計。”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經過實踐,遂步提高,終于造出了潔白純淨的好紙,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紙。

據《曆代名畫記》、《新唐書》等史書記載,宣紙的聞名始于唐代。

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于書畫了。另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産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可見宣紙在當時已名冠各地。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制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

宣紙的原産地是安徽省的泾縣。此外,泾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産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于泾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甯國府(府治宣城)管轄,所以這裡生産的紙均以府治名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泾縣紙。

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宣紙用于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緻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

坐論鮮活曆史,水煮麻辣百年。縱橫曆史千年,捭阖故事千篇,看水煮百年為全球華語讀者解密中國近代史。在這裡,您可以暢所欲言;在這裡,您可以閱百家真言;點擊關注【水煮百年微信号】(shz100_com ),一個曆史發燒友的集結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