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起源于良渚及河姆渡文明,孕育并形成于廣漢三星堆文明,最後成熟于黃河中下遊河洛文明,并反哺華夏民族,這是目前我研究的結論,理由如下:
首先,因為甲骨文和金鼎文都起源于良渚古國!并孕育于古蜀國。并最後形成于中原,然後反哺于四方華夏,這個觀點是最終答案!簡單舉四個例子,比如良渚古迹中的神秘王圖騰:
良渚王圖騰
首先解讀一下良渚圖騰,此圖是一個戴羽冠的氏族首領,胸前兩⊙,細看雕工十分精湛,手工技術十分純熟,應是擁有精良的工具和周密的計算的。我暫且以殷墟甲骨文一個“商"字和它對比一下,如下圖:
宰豐匕骨
(目前截取了“宰豐匕骨″辭中的“商″字來對比一下):
甲骨文“商"pK良渚王
通過兩者正反對比,我們發現什麼?刨除“⊙",商字倒看是“皇”字(簡寫為王),正看是“商"字(簡寫為辛),并與商王皇辛演化過程對比一下,如下圖:
商字演化表
辛字演化表
王字演化表
結合甲骨文皇商辛王四字關系,可以推出如下公式:“(皇↓商)→(辛↓王)”,仔細觀察,這四字原來是一個圖騰,隻是颠倒了方向和簡化寫法(除⊙去丙),實際就是一個字像:良渚王圖騰,說明什麼呢?
說明甲骨文“商”字就源自于良渚古國!這個意義可是十分重大了,雖然目前隻解讀了四個字是如此!而且良渚古國與三星堆及二裡頭文明的關系尚未搞掂,但關系還是十分緊密,根據目前考古成果及蜀王本紀和史記有關記載推測文字形成過程,我大緻推測背景應是這樣的:
大約4000年前,蜀地四川之汶川發生劇烈地震引發大洪水,順流而下沖毀了良渚古國,迫使一部分良渚人北上山東成紅山文化(與大汶口文化結合),一部分西入川蜀成三星堆文化(與寶敦文化結合),一部分南下越彜(與苗夷文化結合),一部留守良渚(與河姆渡文化結合)而文字即由此路徑漸次孕育而成。根據目前所掌握的甲骨文及史料,有三大證據:
一是殷墟甲骨文“四方鳳″:
四方鳳牛甲骨
内容大緻解譯為:“東方曰析(浙)鳳曰皇,南方曰炎(羲)鳳曰禹,西方曰華(耒)鳳曰彜,北方曰人鳳曰殷。”(這是我目前刍譯,供網友抨擊,僅作一證)。内容應是洪水之後分家四方之史實。第二,蜀王本紀:“荊鼈入蜀,空降杜宇"之傳說,應是良渚人逆流而上成為古蜀國第四杜宇王及五代蜀王之史料證據。
荊鼈入蜀
第三,三星堆地區出現蝌蚪文,成為古蜀國廣為流傳的文字。此字極似周鼎文,并能與商代甲骨文産生對接,尤其是⊙符号,可以推導出蜀王公式:“⊙ 王=皇”,這是代表蜀王蠶叢之核心符号,為之後出現的五大子姓文字系統創造了重要等式,自然也是解開甲骨文奧密的重要一把金鑰匙:
⊙ ⊙符号蜀王圖騰
比如:⊙ ⊙=皇姓一代蠶叢王,⊙ 蛾=司姓二代柏灌王,⊙ 凫=母姓三代魚凫王,⊙ 羲=女姓四代杜宇王,⊙ 女(蠶叢)=姒()姓五代夏禹王,⊙ 女(柏灌)=姬姓六代周棄王,後經春秋戰國秦漢改造重組成百家姓,⊙為漢字産生奠定了雄厚的象形基礎,同時⊙文字形态也從夏篆商甲漸次演變成行楷隸草。這就是我國漢文字演變的大緻上古文字之源流史脈考。
河姆渡“蜀王"器
解讀方式和方法是我根據圖形對比,以文物造型對比周鼎文及甲骨文字字形,來比較文物與字形之間的異同結構,進行“配對”,重新解讀甲骨文字!以期解開甲骨文的真相,正本清源,肅清上古神話之謬傳訛說,還中華文明之本來面目。所以目前研究的結果之一是:
商代甲骨文即夏代文字,也是周文字之源,基本确定來源于長江流域,尤其是良渚和河姆渡!,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