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中秋詞詩中的中秋習俗

中秋詞詩中的中秋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29 13:43:19

中秋詞詩中的中秋習俗(古詩詞裡的中秋習俗與節日情思)1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自古至今,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詠月的不朽詩篇。透過這些文字,能夠感知古人的中秋習俗,感受到詩人在中秋節日裡的特定情思。

中秋詞詩中的中秋習俗(古詩詞裡的中秋習俗與節日情思)2

古詩詞裡的中秋習俗

賞月和玩月,是古人的中秋習俗。

中秋的主要活動是賞月。賞月,約始于魏晉時期,盛于唐宋。

唐代詩人王建的《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寫道:“月似圓來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

唐代詩人徐凝的《八月十五夜》寫道:“皎皎秋空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賞月直到“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賞月的熱情和專注,由此可見一斑。

月亮不僅可以賞,還可以玩。何為“玩月”?就是在月下嬉戲,或者做些跟月亮月光有關的事情。

唐代詩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描寫了這方面的情形:“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唐代詩人李商隐的《霜月》,描寫的情形則迥然不同:“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婵娟。”

皮日休寫得多麼輕靈生動:“拾起桂子看了又看,懵懵懂懂一個傻孩子,啊,這是嫦娥姐姐投給我的吧!”月中的嫦娥更像童話裡的白雪公主,在中秋節還不忘跟人間的詩人逗逗趣。而李商隐詩中的嫦娥就具有了一些悲壯色彩,給光亮的中秋蒙上一層凄清。兩首詩都寫了嫦娥,一個溫暖,一個凄豔。

中秋詞詩中的中秋習俗(古詩詞裡的中秋習俗與節日情思)3

古詩詞裡的節日情思

在一些與中秋相關的詩詞作品中,詩人往往借中秋之月,抒發節日裡的特定情思。最著名的要算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由小序可知,這首詞作于“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之中,當時蘇東坡在山東密州做官,弟弟蘇轍在濟南,雖非天涯海角,但因各自事務纏身,五年未曾謀面。蘇東坡對月酌酒,漸至沉醉,正所謂酒入愁腸,思緒翩翩,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

再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與東坡的《水調歌頭》一樣,也是表達對弟弟的牽挂之情。但杜甫的情懷就比蘇轼來得沉痛,詩歌表現的是安史之亂背景下的中秋節,沒有一丁點喜氣,有的隻是無盡哀痛。古代多戰亂,交通通信不便,一旦骨肉分離或許成為永訣,所以杜甫在詩中的這種痛徹之感不難理解。

中秋詩詞中除了表達親情,還有将愛的情思也寫入中秋詩文的。如唐初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詩中的這種相思跟花前月下的意象非常和諧,寫得溫情脈脈。從這一點說,張九齡于無意中開拓了中秋詩詞的境界,他筆下的月亮不是“山高月小”的山月,不是長空朗月,而是海上之月,撲面而來的是宏大的意境,是前無古人的。

中秋詞詩中的中秋習俗(古詩詞裡的中秋習俗與節日情思)4

也許因中秋傳統節日文化的影響,受到中秋古詩詞的熏陶,中國現代著名新月派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寫了一篇題為《印度洋上的秋思》,抒發中秋情思的散文。請欣賞其中的一段文字:

“月光有一種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緒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結聚成山,月下的情淚可以培畤百畝的畹蘭,千莖的紫琳耿。……月光渡過了愛爾蘭海峽,爬上海爾佛林的高峰,正對着靜默的紅潭。潭水凝定得像一大塊冰,鐵青色……”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極盡詩人的想象,寫出了一個境界浩大的中秋夜,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帶着讀者周遊世界,度過了一個異常浪漫的中秋。

中秋詞詩中的中秋習俗(古詩詞裡的中秋習俗與節日情思)5

(文中圖片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