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香港農村人的生活

香港農村人的生活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21:47:27

“他們提出了好多好多的理想。”回憶起五年前第一次接待梁立鋒、羅偉特、譚慧敏時,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綜合開發部主任張和順如是說。“這些理想打動了我。所以我們就向領導做了彙報。”

其實,被打動的同時,張和順内心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三位90後年輕人均來自香港,分别就讀于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香港理工大學酒店管理和香港樹仁大學新聞專業,農業并非他們的主修,但聽起來,他們想來江門當農夫的決心很大。

梁立鋒他們仨也沒想到,最後會是江門“收留”他們,并支持他們一步一步蝶變成“現代農夫”。

“轉向”的青春

梁立鋒和羅偉特、譚慧敏同是香島中學的同學。大家經常會參加一些環保活動。沒想到在學校玩一個“天台農場”活動時,玩着玩着就,有無可能把“魚菜共生”這個項目,做成創業項目,進行系統技術的輸出呢?

香港農村人的生活(你可以去到幾盡)1

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魚菜共生創業團隊。圖中從左至右分别為香港青年譚慧敏、梁立鋒、羅偉特。

先是在大學進行種養實驗,随着實驗規模擴大,連50-100平方米的場地在香港都很難找到,更别說找溫室大棚了。

于是,他們把目光投向鄰近的珠三角城市。當聯系上江門時,梁立鋒還記得接電話的是江門市農業農村局的一名譚姓主任。當他聽到是香港青年想過來做實驗時,很爽快地說:那你們過來吧。

“江門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其實挺開放的。幾個大學生,從香港過來,沒什麼資金,也沒什麼技術,就知道我們有一個比較新鮮的概念。他們這種接受程度,讓我覺得江門的開放性非常高。”

回憶初來乍到的情形,梁立鋒對此曆曆在目。張和順也同樣記得這三位從香港繁華都市來的年輕人。他說,這三位年輕人在基地一紮就是大半年,先是作為實習研究項目。沒想到大學畢業後,他們仨還是決定繼續留下來做深入的研究。

香港農村人的生活(你可以去到幾盡)2

“魚菜共生”項目培育出的蔬菜,比普通蔬菜要貴兩至三倍。

江門免費支持給梁立鋒他們的2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位于距江門市中心55公裡開外的開平蒼城鎮,這裡有江門規模最大的國家級農業基地——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更給力的是,園區還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小宿舍。

“家裡人來過幾次,看到我們在農村裡,以為我們在搞傳銷。好幾次想接走我們。但這裡确實是一個農業園區,晚上并不需要什麼路燈。他們晚上過來的,就很害怕。”說起家人對他們畢業後的選擇的誤會,梁立鋒笑了。

家人帶着誤會離開了。而江門這邊看着他們沒錢還在堅持,也感到比較着急。“我們就向主管領導彙報,幫他們申請了5萬元的‘市長機動資金’。”張和順說。當他們的項目列入江門扶持農村和農業建設項目之後,園區還專門派來兩名技術人員指導他們。

堅持的喜悅

在張和順眼中,這三位年輕人處處都顯得與衆不同。

在張和順他們的産業園區裡,哪個不是帶着技術過來,一來創業就直接投産啊。好家夥,梁立鋒他們來到江門時,隻帶了不到一萬元的錢。整整三年時間毫無産出,沒錢沒工資,每天就埋頭做一件事:搞研究。

單純的日子過久了,肯定會遭老天爺“暴擊”。2017年的一場台風,把梁立鋒他們的實驗大棚全部摧垮。欲哭無淚之下還得硬着頭皮,從頭再來。

梁立鋒他們研究的“魚菜共生”項目,聽上去似乎不難懂。一句話概括就是“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和珠三角傳統的“桑基魚塘”有着相同的本質,都是“循環農業項目”。不同是的,“魚菜共生”項目的微世界裡,對水質要求相當高。其原理是在溫室内通過水處理系統,将集約式養魚所産生的富營養水體,轉化成為蔬菜可以吸收的營養,從而種植有機水培蔬菜。

香港農村人的生活(你可以去到幾盡)3

梁立鋒團隊的溫室大棚。

三年過去後,他們不僅輸出自己的技術,還讓項目落地。如今,他們不僅擁有8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單蔬菜年産出就有500噸左右,而且還在江門開平市赤坎鎮建成占地400畝的第二個現代農業基地。預計年産蔬菜将高達8800噸。

“所有的蔬菜都是零農殘,因為一旦施了農藥和化肥,魚兒就死了。”正是這種現代化作業的生産方式,梁立鋒他們的水培蔬菜賣出了比普通蔬菜貴兩三倍的價格。而且,他們還獲得了供港資質。梁立鋒驕傲地告訴南都記者,開平海關給他們的編号是“00001”,這意味着他們成為開平第一家供港蔬菜企業。

回想起過去那三年沒有産出的日子,梁立鋒很自豪這種堅持。他說,這些年來,他們母校和一些機構會組織了幾千名香港的大中小學生來他們基地參觀。他告訴南都記者,他和這些學生們講得最多的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有價值,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它變成有價值的東西。”

全新的世界

算起來,梁立鋒他們來到江門的鄉下五年有餘。沒來江門之前,他們想象着它的落後,拖着從香港采購來的瓶瓶罐罐,生怕試驗時無器材可用。

紮根江門多年後,梁立鋒說,這裡什麼都有。“江門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根基好,設施完備、地理環境優越,并且具有完整的農業産業鍊。”在他們眼中,“江門的創業氛圍也非常濃厚,創業機會和選擇空間也非常大。

在熟悉江門的同時,他們也見證着大灣區的變化。像交通方面,原來從基地所在的鎮上坐大巴,兩個半小時就能到香港市區。随着虎門二橋,也就是南沙大橋的開通,不僅回家更順暢了,還讓他們蔬菜的物流成本也随之降低不少。

香港農村人的生活(你可以去到幾盡)4

梁立鋒(左)團隊選擇到江門農村創業,經過多年堅持終于收獲了事業上的大豐收。

在慢慢融入江門和大灣區的同時,它們也向梁立鋒團隊打開另一個世界。2019年底,經市、省層層選拔,梁立鋒和羅偉特、譚慧敏在江門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孵化的魚菜共生創新項目,代表廣東前往青島,參加由團中央主辦的“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最後他們以農業農村組全國第一名的成績,喜提金獎。

這次比賽,對于梁立鋒團隊而言,既艱難又開心。因為全國農業界創新精英雲集,這次比賽也向他們打開了全新的世界。“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沖擊”,梁立鋒說。“一開始想做對消費者的(TO C),但這樣投資挺大的。可否先做一個大的批發商,然後再去做品牌、零售呢?”比賽的過程,也是向全國農業“創客”學習的過程,這讓梁立鋒他們不斷提煉自己的商業模式,最後把“技術輸出”作為另一個發展方向。

借比賽這個平台,他們也認識了包括投行、農業園區負責人在内的好多相關人士。也因此獲得了一個技術輸出到中山産業園區的機會。

和内地的年輕人“玩”多了,梁立鋒覺得他們和香港年輕人的差距其實并不大。“他們很了解香港,反而我覺得香港那邊的年輕人不是很了解内地。這邊玩什麼項目,或者流行發展什麼,香港年輕人不是很了解,他們反而會比較傳統一點。”

如果要比較粵港兩地的差異的話,已經能說一口流利普通話的梁立鋒說:“大灣區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江門在農業發展方面積累了經驗,并形成了完整的農業産業鍊,還有土地和人力成本方面的優勢;而香港具有非常強大的融資能力和标準嚴格的蔬菜市場需求。”

借助江門研發出來的“魚菜共生”項目,梁立鋒團隊已獲得一筆來自香港的千萬級融資。梁立鋒認為,大灣區協同發展和深度合作,鼓勵人才創業創新的機制建設,這些都讓他們對未來的無限可能充滿期待。

南都觀察

灣區農村值得“搏到盡”

“How far are you willing to go for dance?”(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多年以前,香港《狂舞派》中的這句對白,成為了當年熱爆維港的一道填空題。

多年以後,當大家都在談國家戰略“大灣區”的時候,“灣區居民”中或許很多人都想不到,會有一群香港年輕人竟然如此“搏到盡”,選擇到大灣區内地農村,開辟屬于自己的人生主場!

梁立鋒和他的小夥伴羅偉特、譚慧敏,一起到江門當現代農夫,并非孤案。在東莞,也有5個香港年輕人留學回來後,結伴開農場做全職農民;在肇慶,香港年輕人餘威放下之前考上的香港公務員這個“鐵飯碗”,轉場成為懷集大稠頂茶場裡的一名新茶農。

一個是代表廣東獲得全國比賽第一名的“魚菜共生”創新項目,一個是深受都市人歡迎的“開心農場”,還有一個是肇慶十佳創意旅遊手信。誰能想到,從小和農事不沾邊的國際大都會年輕人,竟然在大灣區内地農村,以自己開闊的眼界,創新的手段,執着的精神,收獲了事業的豐收。

因為他們的到來,農村不再成為“落後”的代名詞,而是成為開創事業的另一番廣闊天地,另一種無盡的想象空間。

在贊歎這群年輕“探路者”的創業精神的同時,其實亦可從他們的成功實踐上,更為務實地看到:“脫貧攻堅”勝利後,進入“鄉村振興”階段的内地農村,蘊含着無限商機。

總策劃: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海軍 王衛國

統籌:黃海珊

采寫:南都記者 黃海珊 李鑫

圖源:受訪者供圖

海報設計:林軍明

H5技術:鄧捷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