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這篇博士論文緻謝火了,緻敬生活的王者
近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的畢業論文緻謝部分,引發網友關注。
作者自述家庭貧困,“從炬光鄉小學、大寅鎮中學、儀隴縣中學、綿陽市南山中學,到重慶的西南大學,再到中科院自動化所,我也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這種面對困境迎難而上、不懈努力、勇敢堅毅的品質讓人贊歎,網友們在評論區送上祝福:“過往皆序章,未來皆可盼。加油!”
今天,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聲 證實這份《緻謝》的作者是黃國平博士,其于2017年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畢業,博士論文标題為《人機交互式機器翻譯方法研究與實現》,導師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宗成慶。
另據澎湃新聞消息,黃國平博士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畢業後赴騰訊就職,在該公司人工智能實驗室“騰訊AI Lab”擔任高級研究員一職。
這篇感人至深的《緻謝》中,作者寫道:“(我)出生在一個小山坳裡,母親在我十二歲時離家。父親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醫院的時候,也僅是留下勉強夠治病的錢後又走了。我十七歲時,他因交通事故離世後,我哭得稀裡糊塗,因為再得重病時沒有誰來管我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無能為力。她照顧我十七年,下葬時卻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另一個家庭成員是老狗小花,為父親和婆婆守過墳,後因我進城上高中而命不知何時何處所終。如兄長般的計算機啟蒙老師邱浩沒能看到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對我照顧有加的師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離開人世。每次回去看他們,這一座座墳瑩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
“人情冷暖,生離死别,固然讓人痛苦與無奈,而貧窮則可能讓人失去希望。家徒四壁,在煤油燈下寫作業或者讀書都是晚上最開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節目就是用竹筍殼塞瓦縫防漏雨。高中之前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夜裡抓黃鳝、周末釣魚、養小豬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裡,方圓十公裡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腳測量過無數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電瓶進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學費沒交,黃鳝卻被父親偷賣了,然後買了肉和酒,都是難以避免的事。”他回憶道。
除了生活中的貧困,還有精神上的刺激也讓黃國平難以忘卻:“人後的苦尚且還能克服,人前的尊嚴卻無比脆弱。上課的時候,因拖欠學費而經常被老師叫出教室約談。雨天濕漉着上課,屁股後面說不定還是泥。夏天光着腳走在滾燙的路上。冬天穿着破舊衣服打着寒顫穿過那條長長的過道領作業本。這些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不是考試後常能從主席台領獎金,順便能貼一牆獎狀滿足最後的虛榮心,我可能早已放棄。”
在結尾,他寫出對未來生活的期待:“世事難料,未來注定還會面對更為複雜的局面。但因為有了這些點點滴滴,我已經有勇氣和耐心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理想不偉大,隻願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後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
看完這篇《緻謝》,網友們表示:“看哭了,不容易。”
“不向命運屈服的人,終将赢得上天的眷顧而涅槃重生。”
“如果人生之路真的有捷徑,讀書可能是改變命運最好的路。”
“祝願以後的日子,不再坎坷,皆為坦途。”
這篇真摯感人的《緻謝》
讓人想起了2018年
北大女孩王心儀的文章
《感謝貧窮》
“我從卑微處走來,
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分。”
沒有被苦難打敗
就已是生活的王者
黃國平,加油!
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