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廣袤的地域中,存在很多處雙子星式的區域格局,比如山東丘陵下的齊與魯,黃土高原上的秦與晉、太湖流域的吳與越、雲貴高原上的滇與黔...,而這其中頗引人關注的便是四川盆地的巴與蜀,放在當下便是巴山懷抱的重慶和蜀水流淌的成都,這兩對兒“雙子星”根植于共同的地域,是同理連枝的同胞兄弟,卻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個性,時常出現充滿火藥味兒的“對比口水戰”。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成都與重慶有了不同的風格氣質?
巴山懷抱的重慶和蜀水流淌的成都是四川盆地孕育的雙子星城市。
成都與重慶的共性與個性
自先秦時代以來,巴與蜀都封閉在四川盆地内,如果說成都統帥着盆地西側,那麼重慶就把守着盆地的東大門,二者衍生的文化共性十分明顯。兩千多年以來,二者一體相稱在文獻中最為平常。從春秋、秦漢,直至明清時期的文獻,巴蜀并稱再常見不過。而巴蜀文化,作為生活在四川盆地内的居民所産生的各種人文景觀或現象,細細端詳,共性明顯的同時,差異也赫然存在。
巴蜀文化,作為生活在四川盆地内的居民所産生的各種人文景觀或現象。
成都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能遠眺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萬人口大城市。
山城重慶出現平流霧景觀,從空中望去,雲霧彌漫在樓宇之間,如同仙境一般,蔚為壯觀。王正坤攝
現在提及成都,“天府之國”、“熊貓”、“火鍋”、“雪山”是這個城市的關鍵詞,而提及重慶,則是“山城”、“霧都”“火鍋”、“喀斯特天坑”等鮮明符号,而這其中“火鍋”算是其中的共性,而天府之國與山城則明确表明了二者的分野,所以要想解讀成都與重慶養成的不同“氣質”,無疑需要從二者的地理環境出發去尋找答案。
四川盆地的構造輪廓相比中國其他三大盆地而言,堪稱完美,接近标準的圓形。
龍泉山脈是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與中部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線。
作為成都和重慶共處的地域,四川盆地的構造輪廓相比中國其他三大盆地而言,堪稱完美,接近标準的圓形(故也有猜測是天外隕石撞擊而成),所以理論上而言,其地緣中心應該是處于圓心的位置,這樣可以以此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地緣影響力。但實際上無論是成都還是重慶均不在圓心的位置。根源便在于長200公裡,寬10公裡的龍泉山脈。
龍泉山脈長200公裡,寬10公裡,呈南北走向,狹窄而長。
龍泉山脈形成一條高高的、狹長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東面是川中丘陵。山脈一般海拔為1000米。
呈南北走向的龍泉山脈狹窄而長,既是岷江與沱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也是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與中部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龍泉山脈的北端延伸也分割了嘉陵江的支流培江與流淌在川中丘陵的沱江流域。
整個四川盆地的水系由長江幹流及其5條南北向支流—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組成。
岷江、沱江這兩條河合力沖積出來的便是成都平原,是蜀人的天下。
整個四川盆地的水系由長江幹流及其5條南北向支流—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組成。其中,岷江、沱江這兩條河合力沖積出來的便是成都平原,是蜀人的天下,這裡農田與村莊、樹林交錯分布,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絡。從空中鳥瞰,隻見阡陌縱橫、水網密布,林盤狀的村舍若點點繁星,織就了錦繡般的富饒畫卷,也因此這片沃土被後世冠以“天府之國”的美譽,其地緣中心便是成都。
成都平原上農田與村莊、樹林交錯分布,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絡。
嘉陵江、渠江流域則是穿行在丘陵和山地之間,地形要比成都平原複雜得多,特别是川東平行嶺谷
而嘉陵江、渠江流域則是穿行在丘陵和山地之間,地形要比成都平原複雜得多,特别是川東平行嶺谷,這片由華蓥山、銅鑼山(南山)、明月山、鐵鋒山、黃草山、挖斷山、觀面山、精華山、方鬥山等30多條山脈皆作北東走向,并與河流依次平行排列的地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褶皺山地,與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山、安第斯山-落基山并稱為世界三大褶皺山系,以5.3萬平方公裡的面積橫亘在大巴山與雲貴高原之間,這裡便是當年巴人的勢力範圍。
川西平行嶺谷是世界上最典型的褶皺山地,與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山、安第斯山-落基山并稱為世界三大褶皺山系。
由于存在重重山嶺阻隔,陸路交通受阻,所以嘉陵江和長江流域之間的水運便成了維系川東地緣的溝通方式。
但由于存在重重山嶺阻隔,陸路交通受阻,所以嘉陵江和長江流域之間的水運便成了維系川東地緣的溝通方式,于是長江與嘉陵江交彙處的水上大碼頭-重慶,自然就成了川東平行嶺谷的地緣中心。這種誕生方式就如同長江中遊與漢江之交處需要武漢、長江下遊與東海彙合處需要上海一樣,是地理環境作用下的天然地緣中心。
重慶就生長在衆多走向一緻、相互平行的川東平行嶺谷之間,聚落沿着山嶺間的谷地布局。
渝中半島憑借着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的天然地勢形成為了重慶城市開始的地方。
重慶與成都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
于是,重慶就生長在衆多走向一緻、相互平行的川東平行嶺谷之間,聚落沿着山嶺間的谷地布局,呈條帶狀分布,典型的“城在山中,山在城裡”。現代城市形成之前,重慶的城市範圍主要集中在今渝中半島之上。這是一條由長江、嘉陵江環抱交彙形成的狹長地帶,憑借着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的天然地勢形成為了重慶城市開始的地方,無論後來城市建設怎麼演變,它都是重慶的核心所在,被稱為“母城”。
山城重慶出現平流霧景觀,從空中望去,雲霧彌漫在樓宇之間,如同仙境一般,蔚為壯觀。王正坤攝
實際上位于中梁山背斜與銅鑼山背斜、南溫泉背斜之間向斜區域的渝中半島,是向斜經長期風化作用,較軟岩石被長江、嘉陵江的流水侵蝕,較堅硬岩石便突出地面成為了山嶺。渝中半島自西向東的平頂山、鵝嶺、枇杷山、大梁子等也皆是如此。之後重慶的城市發展就分布在缙雲山、中梁山、銅鑼山—南溫泉山和明月山之間的三個南北向平行排列的谷地,與成都每個部分都緊密聯系在一起、城市形态呈現出由中間最核心區域向周圍呈棋盤狀式散開的環形狀城市截然不同,屬于一種特殊的多中心、組團式格局。
山城重慶出現平流霧景觀,從空中望去,雲霧彌漫在樓宇之間,如同仙境一般,蔚為壯觀。王正坤攝
成都能夠成為川西成都平原的地緣中心,則更多是因為地處成都平原的中心位置。
相比之下,成都能夠成為川西成都平原的地緣中心,則更多是因為地處成都平原的中心位置,因為成都平原南北分屬沱江流域和岷江流域,成都主城區正處于岷江流域北部支流錦江之上,此地距離沱江幹流也僅有40餘公裡。當然,成都沒有處于岷江或沱江的幹流上,還跟河流對成都平原的洪水影響有關,因為若沒有人類的水利工程,江河會按照自己的軌迹,用周期性洪水繼續沖擊平原上的一切。
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衆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裡。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近70萬頃農田。
事實上,不管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民族,若想在平原地區建立文明,就必須要有一定的治水能力,黃河流域有大禹治水的傳說,亦有曆朝曆代的治黃投入;西亞蘇美爾文明也有治理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遺迹,埃及更有應對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史料記載。而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夠誕生蜀文化,并長期影響整個四川盆地,與蜀人的治水能力息息相關,其中的代表便是都江堰,隻是這項功勞被曆史記在了秦人李冰父子頭上。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李冰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太守,期間他征發蜀民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
成都女孩溫柔嗲氣中透着爽直
“口水戰”硝煙彌漫的親兄弟
正是重慶所在的川東嶺谷縱橫的地理結構與成都所在的成都平原環境的截然不同,造就了現在成都“蜀”文化和重慶“巴”文化之間的差别。至于這其中具體的差别在什麼地方,接觸過兩地女孩的男士應該會有更直觀的感受。如果說成都女孩溫柔嗲氣中透着爽直,那麼重慶女孩則是耿直爽快中透着溫柔,很像重慶火鍋的麻辣,很熾熱也很時尚,做事火爆勁猛,有着豪放不羁的開放性情。
重慶女孩則是耿直爽快中透着溫柔,很像重慶火鍋的麻辣,很熾熱也很時尚。
成都火鍋的鍋底使用清油,也就是菜籽油和色拉油,配合各種香料,突出火鍋的香辣。
再延伸談談二者都熱衷的火鍋,這種簡單随意,不講究烹饪技法的飲食方式,深受成都和重慶人的喜愛。但二者又存在偏好上的差别,成都火鍋的鍋底使用清油,也就是植物油中的菜籽油和色拉油,配合各種香料,突出火鍋的香辣;而重慶火鍋鍋底則用動物油脂中的牛油,香料隻有老姜、大蒜等幾種,更突出火鍋的麻辣。食材上,重慶火鍋以肉類為主,毛肚、黃喉、鴨腸、老肉片等都是必點,甚少有點素菜的習慣,而成都火鍋則偏好葷素搭配,更多樣化。
重慶火鍋鍋底則用動物油脂中的牛油,香料隻有老姜、大蒜等幾種,更突出火鍋的麻辣。
重慶日常飲食離不開麻辣,麻辣不僅是一種刺激的味道,更是城市性格中感性、外向的最直接寫照。
相比之下,重慶日常飲食離不開麻辣,麻辣不僅是一種刺激的味道,更是城市性格中感性、外向的最直接寫照,而成都雖然也以“辣”為主,但是整體會顯得溫和不少,更具包容性。這就是微觀的味道,體現的是一種食尚,折射出來的卻是城市文化的不同品味,就像青島、廈門等海濱城市的海鮮腥香味,甯夏、甘肅的孜然牛羊味,泸州、遵義等酒城的酒糟曲香。
成都與重慶兩地的文化、個性不盡相同,延伸開來在很多方面就存在“較勁兒”。
所以成都與重慶兩地的文化、個性不盡相同,延伸開來在很多方面就存在“較勁兒”,當重慶拿陪都曆史說事時,成都就拿蜀漢、成漢、前蜀、後蜀等政權先後在此建都來壓制;當重慶擺出來“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及航運、政治、文化、教育、科技、通信中心、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的國家定位時,成都則反手拿出“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和綜合交通、通信樞紐中心”的國務院批複回怼...,妥妥的親兄弟比寶。
錦城成都“窗含西嶺千秋雪”成為日常。
山城重慶雲霧缭繞,堪為仙境。
事實上,不管是山城重慶,還是錦城成都,都是四川盆地中不同自然環境下誕生的地緣中心,本是同根所生卻性格不同的親兄弟,雖然從茶餘飯後到網絡世界,“口水戰”硝煙彌漫,但隻是小打小鬧,從不曾傷過和氣,在面對外來侵犯時,攜手以赴才是常态。
參考文獻:《四川盆地地質風貌的研究》--原創力;
《火鍋飲食文化的研究》--人人文庫;
《山地地區城市空間形态及交通布局分析—以川東平行嶺谷為例 》-- 周學琴、蔡磊;
上期回顧:重慶:被川東平行嶺谷決定過去的“來龍”和将來的“去脈”的山城
備注:本文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轉發。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和地球知識局,如有版權私聯請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